蘇州園林作為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在美化居住環境,融建築美、自然美、人文美為一體等方麵達到了曆史的高度,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藝術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曆史,所謂四合院就是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四座房屋在四麵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裏麵是一個中心庭院。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隻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麵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它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製,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其房屋建築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地基、牆體、屋頂。各部位所使用的材料不向。營造方法也不一樣。老北京傳統四合院最大的特點是以木材作為房舍支撐物和骨架結構,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岷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粱柱門麵及簷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簷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正規的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製是分居四麵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麵積約200平方米。北麵正房稱“堂”,大多為三間,遵守著明清朝廷“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拱,飾彩色”的規定。正房開間和進深尺寸都比廂房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長輩居住。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靜,所以也常用作書房。這種一正房兩耳房的布局稱作“紗帽翅”。正房前,院子兩側各建廂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牆,所以院落寬度適中,空間感覺甚好。
廂房是後輩們的居室。正房、廂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遊廊”把垂花門與這三座房屋的前廊連接起來,既可以供人行走,又可以供人在廊內休息,觀賞風景。正房之後有時有一長排“後照房”,作為居室或雜屋。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後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供內眷居住。或在全宅一側接出另外一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側接出宅園。
從外院進入內院的中門,通常是一座稱為垂花門的小門屋。垂花門是四合院內的一個重要建築,它以端莊華麗的形像成為四合院的外院與內宅的分水嶺。在垂花門後簷柱處常設門扇,稱屏門,平時關閉,人由門前左右廊道繞入,遇大事或貴客蒞臨才開啟。以中門間隔內外,不僅保持了內院的安靜,同時也含有宗法禮製的意義。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麵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麵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北京四合院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幹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曆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簷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誌,風雅備至,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築,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舊下舊聞考》中引元人詩雲:“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