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全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它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大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是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傳統民居。
吊腳樓是一種典型的幹欄式建築,建於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建造時,順坡麵開挖成兩級台階式屋基,上層立較矮的柱子,下層立較高的柱子。這樣房子建成後,就可使前半間的樓板與後半間的地麵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層屋基處的柱子,則構成托舉支撐前半間房屋的吊腳柱,“吊腳樓”即因此而得名。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簷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裏裏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幹淨又亮堂。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臥室。臥室的外麵是堂屋,那裏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裏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杆,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第三層透風幹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吊腳樓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單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形式。單吊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是在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麵用木柱相撐。四合水式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二屋吊式主要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麵和正屋地麵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在眾多的吊腳樓中土家族吊腳樓、侗族吊腳樓以獨具特色而著稱。
土家族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房屋規模,小康戶多為“五柱兩騎”、“五柱四騎”,大戶人家則有“七柱四騎”和“四合天井”大院。一般人家多為一棟四排扇三間屋,也有六排扇五間屋的。四排扇三間屋的中間一大間叫“堂屋”,作供家神、祭祖先,迎賓客之用。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臥室或火炕,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前後兩間,以在前麵其中的一間作火炕,夥房屋三分之二的麵積鋪上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麵積為土地麵。後麵一間作臥室用,父母住左邊臥室,兒子媳婦住右邊臥室。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臥房上麵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櫃子,也可安排臥房;在火房上麵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穀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生的煙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麵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後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即柱子要直要長),屋頂上講究飛簷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繡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用來觀景和晾曬衣物等。土家吊腳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高懸地麵,樓上住人,樓下雜用,通風幹燥,能防毒蛇野獸的危害。又因居高臨下,便於戶與戶之間呼喚應答,還以優雅的“絲簷”和寬綽的“走欄”而獨具一格。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侗家人采用自己獨特的建築工藝中的穿鬥式與抬梁式等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吊腳樓。吊腳樓主體結構為兩到三層,普通吊腳樓占地為一公畝,大一些的吊腳樓占地約為兩公畝。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後半部為室,其中設有“火塘”,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做飯之處。第三層樓上設有臥房。吊腳樓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宗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簷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侗家吊腳樓除了精巧的設計,奇妙恢宏的布局外,它還富含侗家民俗文化。吊腳樓主體在中層設幾個廳,中廳即堂屋是家族舉行重大聚會和喜慶的活動場所,供奉祖先與祭祀的地方;裏廳用於一般的活動場所;外廳用於進出,幾個廳之間分門相隔。侗族吊腳樓由於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被稱為“民間收藏的寶藏”,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