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建築(24)(2 / 2)

出入山裏的人們,見到這座愛楓亭,無不為它和大自然交相映美的景色所迷戀。不知是出於對自然景觀的附會,還是對時政的嘲諷,有人編了一個關於“紅葉亭更名為紅楓亭”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愛晚亭曾在清同治朝重新修建,光緒、宣統年間又加以整修。整修時,湖南高等學校監督程頌萬還將張南軒與錢南園的遊山七律詩刻於亭中方石上,題名“二南詩刻”。

雖然愛晚亭建在山間,遠離塵世,但其本身及周圍的優雅環境引來眾多遊客。凡來嶽麓書院講學和學習的學者、或到嶽麓山覽勝的遊人,常到這裏來觀景賞亭。1952年,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新亭。當時在湖南大學任校長的李達同誌請毛澤東主席題寫了“愛晚亭”金字匾額,懸掛在亭簷下。1968年,又對該亭進行了重新修整新亭寬闊方正,四根白色水泥明柱,支撐著灰色的兩層翹角,四角攢尖的亭頂鋪蓋綠色琉璃瓦。整座亭造型莊重,結構嚴整。重簷四披,氣象肅穆。亭的正麵掛著一幅木質的弧形對聯,鮮藍的底色陰刻白色楷字。上聯為: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下聯為:峽雲深滴翠,一雙馴鶴待籠來。

愛晚亭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坐西向東,三麵環山,取杜牧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意命名。亭子古樸典雅,八柱重簷,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亭內當中擺著一張方桌,四周置有長凳,可在此飲酒喝茶。亭的周圍是高大、蒼勁的古楓,愛晚亭掩映在翠綠蔥鬱的林木之中,顯得儀表非俗。亭左有山泉流水,水聲潺潺;亭右有清風橋,橋下小溪叫蘭澗;亭前有池塘,池中碧波粼粼又有遊魚戲水。

每當春季來臨,滿山的楓林青翠喜人;到了夏天,林蔭涼爽適於休憩;深秋霜降,楓葉紅豔,層林盡染;冬天淡景,別有佳趣。然而久經風雨、屢度楓紅的愛晚亭,卻更顯得深藏若虛,神秘奇譎。

湖心亭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中心的小島上,提起它,會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杭州兩湖及西湖十景,想到整個杭州園林風景區。杭州園林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西湖則以湖心亭為中心,也許這就是它聽以著名的原因之一。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那就是它本身悠久的曆史和文人渲染的結果。

杭州西湖,漢代稱明聖湖。傳說漢時,有金牛見於湖中,人稱“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後世又稱武林水、錢塘湖、兩子湖,都各有其因。此湖三麵環山,一而瀕市,因在杭州城西,所以此唐代以後便通稱西湖。

在以西湖為中心的49平方公裏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要風景名勝達40餘處。環湖的南、北高峰和玉皇山等山巒疊翠,山中花木繁盛。峰、岩、洞、壑之間,穿插著泉、池、溪、澗;青碧黛綠叢中,點綴著亭、榭、樓、閣;還有寶塔、石窟和寺廟立於平地之上,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名勝古跡誘人遐想。這裏有說不完的美景,講不盡的故事。

西湖湖體近似於橢圓形,湖麵上有白堤和蘇堤。白堤,原名白沙堤,在湖麵上橫亙東西,從“斷橋殘雪”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裏。唐代詩人自居易任官杭州時有詩雲:“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詩中的“白沙堤”即此堤。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稱此堤為白公堤,簡稱白堤。蘇堤,也稱蘇公堤,在湖麵上貫通南北,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風荷”,全長2.8公裏。宋代文學家蘇軾任杭州知府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

白、蘇二堤將湖麵分成外西湖、裏兩湖、後西湖、小南湖、嶽湖五大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島。湖心亭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翹角飛簷,外觀兩層,黃色琉璃屋麵,顯得堂皇而又莊重。湖心亭四而環水,花柳相映。綠蔭叢中有“蟲二”碑,相傳為乾隆皇帝所題,影射“風月無邊”四字。在湖心亭眺望兩湖。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就是所謂“湖心平眺”,清“錢塘十景”之一。昔人有詩曰:“百遍清遊未似還,孤亭好在雲水間;停闌四麵空明星,一麵城頭三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