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神養生——遠離喧囂,偷得浮生半日閑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髒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中醫養生之靜神養生法就是通過淨化人的精神世界,達到心境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求身心康健,益壽延年。靜神養生法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包括神誌養生和情誌養生兩方麵內容。
第一,神誌養生法。
中醫學中所言的“神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誌養生法,就是指通過調節內心世界、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的一種養生方法,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少私寡欲:私欲少的人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達到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侵,百病不生的境界。
知足常樂:懂得知足的人,心情通常會很愉快,心神自然寧靜。當然,在懂得知足的同時,還要保持上進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心胸豁達:心胸豁達的人很容易營造出和睦的氣氛,獲得親密的朋友關係,於人於己都十分有益。
多行善事:善事無論大小,隻要行善事者能從中體驗到快樂,就會有益心身健康。
第二,情誌養生法。
所謂“情誌”,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麵的反應,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養生法,主要是通過對這些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來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從而求得健康長壽的養生方法。
戒驕戒躁:一個人要正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從而調養情誌。
善調情緒:平時應該注意修身養性,以舒暢情誌,保持穩定的情緒。
避生“三氣”:所謂“三氣”,是指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要避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其次,要避免生“怨氣”,不要總是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以免心生怨恨之氣;第三,要避免生“悶氣”,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悅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憋在心裏。
正所謂“精神內守,病從安來”,中醫養生之靜神養生法從神誌養生和情誌養生兩個方麵出發,全麵調整人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自內而外養生防病的功效。
趣味連接:你知道“閑雲野鶴”的釋義嗎?
閑:無拘束。飄浮的雲,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閑散、脫離世事的人,多指隱士、道士。比喻閑散安逸不受塵事羈的人。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四季養生——適時健體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屙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髒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髒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誌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祖國醫學在四季養生方麵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方法頗多。究其基本原則,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順應自然。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饑、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髒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