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共養。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養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攝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養生防病必須形神共養,以維持形與神的統一。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精神攝養,要求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心境坦然,不暴發喜怒,不貪欲妄想,不為私念而耗神傷正,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誌波動,以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樣,則人體的氣機和調,血脈流暢,正氣充沛,形體康健,抗病能力均強,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動靜結合。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既倡導“養身莫善於動”,又認為“養靜為攝生之首務”(《老老恒言》)。因此,隻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經史百家醫錄》中指出:“能察動靜作息之機,自無過與不及之衍”。即指“動”和“靜”都要適度,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
總之,人們必須“順時養生”,去適應自然;同時,又要利用自然,為我所用。隻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趣味鏈接: 為什麼12月不適合體育比賽?
人體機能受氣候和季節的影響非常大,12月份,運動員的體能應該被儲備,而不是被消耗。這好比有些動物之所以會冬眠,就是防止在這個季節裏過度消耗體力。人雖然不必冬眠,但道理還是相通的。所以,奧運會總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間進行,全運會至多到十月,也有讓運動員發揮最佳狀態的考慮。年底的比賽並不是沒有,但大多不被運動員作為重點。像亞運會這樣的大型綜合性體育比賽,放到這麼晚的非常少見。
心理養生——在愉悅中長命百歲
心理養生是指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健康是人的體質的外部表現,常以不產生疾病作為主要標誌來衡量。健康與遺傳、環境、生活、工作、營養衛生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與人的情緒密不可分。民間諺語“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與健康的關係。 祖國醫學中多有揭示,人的精神活動與疾病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係。例如《素質》中“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暴樂暴喜,始樂後喜,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俎”等,就說明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又如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其中也指出調節情緒與養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情緒的變化能直接影響人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不良的情緒狀態,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後果。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鬱和焦慮,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國外還有醫學研究發展,“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夠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如憂慮、頹喪、貪求、怯懦、忌妒和憎根等。”且很多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象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支氣管哮喘、月經失調、癌症等許多疾病,均與其情緒有著密切的關係。
消極的不良情緒狀態,如恐怖、焦慮、憤怒等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因而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呼吸加深、骨揚蠕動減慢等。這些不良情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或長期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疏泄,就會使人的整個心理狀態失去平衡,體內生理生化過程就難以恢複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積極的情緒狀態則有益於健康。如高興、愉快、歡樂等都是積極的良好情緒,它能提高人的大腦和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保持肌體內分泌的平衡,使體內各器官係統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無沛、身體健康。
由此看來,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根據觀察與體驗,下列途徑將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情緒。第一,加強思想修養,用理智代替感情,對人生、對社會持正確態度;正確觀察分析客觀事物,冷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打消不合現實的想法與要求。第二,盡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擾。第三,心胸寬闊,為人寬容、和善,搞好人際關係,創造寬鬆和諧的環境。第四,控製自己的情緒,避免狂喜,暴怒,善於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一旦發生急劇反常,應迅速用轉移法轉移。第五,積極參與正當社會活動,調節情感,增進友誼。第六,堅持身體鍛煉。古雲“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隻有體格強壯,才會顯示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易於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
趣味連接:抑鬱症的誘因
心理社會因素 抑鬱性神經症常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誘發健康搜索,如夫妻爭吵、離異、親人分別意外的傷殘、工作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以及嚴重的軀體疾病等因素,使患者擔心、焦慮,以致發生抑鬱、苦悶、沮喪。在正常人經過疏導,此種壓抑的情緒曆時短暫即消失。但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抑鬱維持時間較久,尤其抑鬱人格障礙者更是如此。故抑鬱性神經症患者病程緩慢遷延。有性格障礙者,其特征為情緒低落,寡言少語,喜歡沉思,精力不足,凡事均看得悲觀,回憶過去遣責自己,展望未來缺乏信心,麵對現實困難重重。這些人明顯缺乏自信,有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