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養生——神奇的中藥療法
中國藥膳的曆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後漢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的史實。經過曆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麵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藥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臨床針對疾病的治療意義。
與此同時,它也包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國粹成分。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進行養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這項理論和技藝已傳播於世界許多地方,諸如東南亞鄰國人群中間,都很喜愛藥膳。中華藥膳,漂洋過海,先是東渡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而後又走向西方歐洲大陸,獲得了異國他鄉人民的青睞。近代國內各地區,曾2~3年召開一次食療養生康複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兩國在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盛會,繼此1993年又在京召開了亞洲首屆藥膳大會,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藥食並用的食物是藥膳選擇原料的廣泛來源,這些在實際烹飪中采用的幹果類數不勝數。據史書記載,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用大棗為藥物原料的處方就達58首之多。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在大棗條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劑,由此可見其藥食並用的重要性了。
廣義的藥膳原料選擇。即凡是日常人們飲食所用的食物類,通通屬於藥膳的可選原料,不論是五穀雜糧,或豆類、小雜糧、水果及其幹果類、各類蔬菜類,都可用作食療和藥膳的選料。此外在動物類的禽獸、家畜或水產海味皆在選料的範圍。
狹義的藥膳原料選擇。在這類原料中往往牽涉到中草藥類的藥食並用之品,例如山藥既屬日常生活用的食品,也是藥用的補腎健脾的良藥,貝母、苦杏仁經過炮製,便成了祛痰鎮咳的有效藥膳了。阿膠是驢皮加工而成,配伍烏雞肉則具有良好的補血養血和美容的效果。綜觀中草藥類的藥食原料,不少於200餘種,據研究表明常用的中草藥,一般有600餘種,其中1/2就是食用之品。那麼配伍其它食物,加工成藥膳,則其種類便相當可觀和繁多了。
調料和飲料類原料。人們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鹽、醬、醋等均屬藥膳的配料,尤其飲料酒類,是製藥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類香味品配伍於藥膳內的調味品,而能增加藥膳的美味,並且可提高藥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為人們所欣賞。各類蜂蜜、蔗糖都是運用於藥膳的製作工藝的佳品。此外非蔗糖類的甜味劑,如蛋白糖、甜葉菊等便是近代科學特製的新型調味品,實際采用於藥膳中可以說大有為藥膳增輝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糖尿病人等)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類調味的選擇。
藥膳食療的分類,曆史上存在著龐雜繁多現象,學者們各抒己見,有的從食療角度分類,有的從烹飪方法分類,有的從疾病應用方麵分類,然而隨著當代醫學及食品工業的發展,藥膳食療的分類也在進步。大體分為保健類藥膳食品、預防類藥膳、康複類藥膳、治療類藥等,具體該選擇哪類藥膳,要根據個人體質情況選擇,不可隨意服用。
趣味連接:你知道中國古代的“藥王”是誰嗎?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準)。
針灸養生——悠久的中醫治療
我國針灸養生的曆史悠久,針灸養生也稱為“針灸保健”是指給予健康人、亞健康人或者部分患有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病人以針灸的方式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或發展。
針灸養生古代稱為“逆針”。明代醫家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無病而先針灸為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就是說,未得病之前先進行針灸叫“逆針”。
近年來,針灸養生和針灸長壽的研究較為盛行,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人采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使用針灸養生的方法,並稱針灸養生的醫生為“上工”,意為使用針灸“治未病”,現代人稱為“上醫”之意。
針灸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增加,從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針灸拔罐,病好一半”。
針灸治病的原理為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人體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另外針灸還有清熱與溫寒的作用,清熱是指熱證用“清”法(主要指手法),寒證用“溫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