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醫養生(3)(2 / 2)

體質養生——了解自己,善待自己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複,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裏,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幹分類。如《內經·靈樞》的《陰陽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 ,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前一篇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麵的特征,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後一篇則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勝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內經》除上述兩篇專門論述體質外,其他篇章散在論述也不少,如《靈樞·論勇篇》則對勇與怯兩種體質類型的精神麵貌,各部特征和內在髒腑功能的關係等進行了論述。又如《靈樞·壽夭剛柔篇》裏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從而指出人體的形氣有陰陽剛柔的區別。在《素問·異法方宜論》裏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藥、貶石、導引、按(足喬)、灸焫、微針等也要隨之而異。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繼承《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理論,並以人體正氣盛衰、髒腑屬性為前提,結合實踐,創造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寓體質學說於辨證論治中。王叔和的脈學專著《脈經》也十分強調診脈要注意體質特征,曰:“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著名藥王唐代孫思邈還指出:“凡人秉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這說明分析脈形要參考體質特征,不能惟以脈辨病,另一方麵,脈診也是辨別體質類型的重要方麵。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非常注意患者的體質類型,並認為根據體質類型確立治療大法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他在《外感溫熱篇》中說:“濕邪害人最廣,如麵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麵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從而強調了治法須顧及體質。不僅如此,人們的養生保健亦與體質有密切關係,如同樣的致病條件,有的人感而生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而既病之後,病的症候又很不相同。

這正像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的:“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從而說明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

趣味鏈接:何為“亞健康”

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髒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有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纓、防患未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