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科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他們的研究領域受到的最大威脅將很可能是來自心理方麵和政治方麵,而不僅僅是技術方麵。大型、昂貴的實驗越來越需要國際間合作,而這些合作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複雜的問題。比如,前不久美國就曾批評俄羅斯因為不能按時建造自己的太空艙,而使空間站的發射推遲了近一年時間。
克隆綿羊或反原子或火星可能存在古老生命痕跡的發現引起的心理興奮,可能正像醫生為某種恐懼症開的解藥。這種恐懼就是:在科學上,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加利福尼亞工學院物理學家古德斯坦說:"這使我們想起,我們還生活在發現的時代。科學可能會在某一天走到盡頭,但遠不是現在。"
科學與技術
科學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技術不可分割地聯係起來了,正如人類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致的一樣。但也是因為,導致科學自身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著發展,同樣也不可能自己結束曆程。
尤其是當科學技術與人類活動直接聯係起來的時候,它就與人類活動融為一體了。人類創造和使用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各種改變。
而在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有叫人歡欣雀躍的,也有讓人怨聲載道的。這就使我們不免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思考。
科學技術已經使我們能夠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改造地球。l909年帕瑞乘雪撬到達北極,而在1911年阿姆安德森又到達南極。改善了的航運條件和能承受浮冰的船隻,使人類得以接近極地。不到一個世紀後,我們擔心的卻是極地地區的環境純度和對它們起保護作用的臭氧層。目前要提出的問題是:曾經征服過地球的科學技術是否也能拯救地球?
通常,科學技術同環境的關係,是通過對所有的設備和機器進行評估來加以考慮的。汽車、油船、核電站、風車、廢水處理廠、噴霧罐、鏈鋸、電冰箱、微波爐等等,這些我們既熱愛又厭惡的東西,是不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福利呢?尋找新的能源替代品和提高資源的生產率,能不能大大減輕對環境的負擔呢?
對科學技術在這方麵所起的作用,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看法。一種認為,科學技術成就本身具有自毀性。科技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伸縮性。如果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人口就會增長,就會造成進一步的、而且最終變成不可克服的問題。征服死亡是發展中國家麵臨的首要問題。公共衛生措旎和現代醫學可以降低死亡率,而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要慢得多,因此人口就會膨脹。人口問題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第二種觀點是,對抗一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貧乏的表現。人類製造出手槍和氫彈,它們可以用來殺人。我們也可以將科學技術用來為人類的生存和舒適以及對地球有價值的目的提供商品和服務。科學技術既可能成為好事,也可能成為壞事的動力。某些人可能會覺得,少一些這樣的動力,生活反而會過得更舒心。
對科學技術自身來說,它的引進所帶來的未意料到的後果會降低其價值。經過氯氣處理的碳氟化合物解決了電冰箱的爆炸性和低效問題。但是,在這種技術引進40年後人們卻發現,它引起了危害生命的同溫層泄漏。適當的對策是一種反饋係統:早在某種科學技術有希望進入社會的初期就對它進行評估,然後觀察它會引起什麼樣的意外事件,並對它加以改進以適應變化的需要和愛好。這的確是一種相當不錯的對策,但是誰又能保證它完全實施呢?
愛因斯坦隻是按照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即E=mc2。另一位科學家也隻是在幫助人類認識物質元素時偶然發現了鈾,它能衰變也能裂變。許多科學家聚集在一起,將這個美妙的科學理論和這個神奇的物質元素有效地結合了起來,沒想到其結果居然是在廣島和長崎爆炸並將它們毀滅的兩顆原子彈。即使是今天,一般的人走進核電站都不免提心吊膽。據說愛因斯坦晚年時對自己的發現保守秘密拒不發表,就是因為他對自己所犯的那個嚴重"錯誤"心有餘悸。而今天的科學家,要麼為爭名利而大肆渲染自己的發現,要麼由於戰略意義而被其國家代為壟斷自己的成果。
科學的反思
科學從來就不是一個閉塞的係統,因為它是人類所進行的活動之一。科學既要解決曆史上的問題,又要解決現在的問題,更要提出新的問題;科學既要創造技術,又要依賴於技術;科學雖然是由人類創造的,但有一天它也可能創造人類。
科學,隻要人類還存在,它就不會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