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民族文化(3)(2 / 2)

自古以來,稻米一直是僧訶羅人的主食,古代的僧訶羅人以他們偉大的智慧修建了許多大型水庫,其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提高稻米的產量。因此,稻米,為生產稻米而修建的水庫,即稻米農業,便成為我們文化的主要特點和中心內容。……因此,我們民族的許多生活習慣,節日禮儀,民間傳說,都與稻米農業有著直接的關係。

……風俗、信仰、民間故事等,都可以很容易地從一個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但是,考察某種作物或動物從某國傳到某國比較容易,而考察某種風俗、信仰和實物最初產生於哪個國家,而後又傳到哪一個國家,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不僅有大量源於印度的成份,而且還有不少從太平洋諸島傳入的成份。我們的風俗、信仰、用具與玻璃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就十分相似。但究竟是彼傳入此還是此傳入彼,卻無法斷定。古代斯裏蘭卡的一些僧人曾到過爪哇島,佛教文化曾在那裏大放異彩。兩地某些共同的文化現象,最初產生於我國,後來傳到了太平洋諸島,也未可知。

摘自(斯裏蘭卡)魏克拉瑪辛訶《僧訶羅特征》第1章第43—44頁

我們的某些生活習俗、儀軌慶典及日常用品,不僅可能源於文明的異族,而且也有可能源於野蠻的部落。這是許多人感到驚訝的一個事實。許多人都片麵地認為,許多民族的共同特點不是相互影響的結果,而是各民族獨立創造的產物。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是因為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而是出於主觀的臆想。他們往往把接受外族影響視為一件不光彩的事。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中,都必然帶有外來的成份。一個詩人不可能不接受他人的影響而獨自創造出偉大的詩篇。一個藝術家也不可能不吸取別人的長處而創造出上乘的繪畫、塑像等藝術作品。一個科學家若不借重他人的成果更不可能有新的發明。任何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如果他拒絕外來的影響,他自己便無法得到發展。

我們可以舉無線電的發明為例。人們都說無線電是意大利人馬柯尼發明的,但這話隻說對了一半,事實上,馬柯尼隻是把無線電的原理運用到了商品生產之中,而無線電原理的發現和運用這一原理製造第一台無線電的功勞決不可記在馬柯尼的身上,那是在長時期內經由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和實驗所取得的成果。這些科學家中有意大利人,有德國人,有英國人,還有孟加拉人。而這些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又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這樣,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希臘科學家,又可由希臘科學家追溯到埃及科學家及原始時期的野蠻人。

我們還可以舉歐洲文學為例。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說,它的題材、情節乃至寫作技巧中的某些成份往往和古代世界某地的故事有關。我們的佛本生故事就影響了許多文學作品。當我們發現某部西方小說與東方的本生故事有相通之處時,我們應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是否可以設想,是類似的作者以類似的生活經曆和類似的思想情感創造出了類似的作品呢?顯然不能。這是由於古代故事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作家因受其影響才使自己的作品打上了古代故事的烙印。本生故事並非佛陀本人或他的弟子的新創,而是在古代民間故事的基礎上改編的。這些民間故事有的產生於印度,有的則產生於其他國家。印度古代的民間故事傳到了歐洲,歐洲古代的民間故事也傳到了印度。梵語文化影響了世界民族,世界民族也豐富了梵語文化。因此,當我們在評論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個發明時,就不應以其中有無外來影響作為評判其好壞高低的標準。遺憾的是,許多人都錯誤地堅持著這樣的標準。馬林諾夫斯基曾經說過:“任何一個新產品中都有一半是借來的。”這話說得千真萬確。

摘自(斯裏蘭卡)魏克拉瑪辛訶《僧訶羅特征》第1章第40—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