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從伏羲談及中華文化(2)(2 / 3)

二、“炎黃子孫”與中華文化

談中華民族必談“炎黃子孫”;談中華文化必談伏羲文化。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係,在海內外“炎黃子孫”這一光芒四射的名稱,深入人心,我國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伏羲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自然被認為是華夏文化的源頭。中華民族的古代神話與傳說同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此外,在海內外“龍的傳人”之說也是經久不衰,重大節慶時的舞龍活動,愈來愈盛行,龍體變得愈來愈大愈長,龍姿變得愈來愈威武雄壯,受人喜愛,令人鼓舞。本章文字不妨就以“龍的傳人”說起吧。

1.“龍的傳人”說

數千年來,“龍的傳人”四字一直在中華大地上響亮傳播,並且名揚海外。聞一多先生在《伏羲傳》一文中,有幾段非常重要的話,征引於此。他說:“龍族的華夏文化才是我們的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千年來我們自稱為‘華夏’,曆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有龍文。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又說: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綜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又說:“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體部分和基本形態都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兼並與融合,便是這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又說:“大概圖騰未合並以前,所謂龍者隻是一種大蛇。……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並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蹄、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李希平先生在《華夏先祖伏羲氏——中國龍文化的奠基人》一文中指出:“伏羲為首領的風姓氏族,可能是眾多蛇係氏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他在聯合諸蛇圖騰的基礎上,形成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聯合體,以後又陸續通過兼並、聯姻等方式,把以馬、牛、狗、鹿、魚、鳥等為圖騰的漁獵氏族吸收進來,並將大蛇的圖騰添加上馬頭、鹿角、魚須、鷹爪等圖形,變成一個生物界沒有的怪形動物,這就是龍圖騰形成的過程。由此可知,伏羲既是大蛇圖騰團族的奠基人,也是我國古代龍圖騰團族的始祖,故數千年來,凡自詡是龍的傳人的華裔,仍稱伏羲為‘人祖爺’,尊他為‘華夏先祖’,即‘龍的祖師爺’。這也說明,華夏族自古代形成時起,就是由多元族係融合而成的綜合體,眾多後期形成的諸民族,又多是在長期的曆史階段中不斷地分合而形成的。”著名民族學家穀苞先生在《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一文中指出:“在我國許多民族中,都有崇拜龍的習俗。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於變化,能興雲降雨的神奇動物。在漢族中有許多關於龍的傳說,過去在城市和農村裏建有許多龍王廟,埋死人也要看龍脈風水來決定埋葬的地點。滿、蒙、藏、壯、彝、苗、布衣、水等族中也有關於龍的傳說。在雲南省有崇拜龍潭的習俗,有些地方就是以龍潭為名的,如黑龍潭、白龍潭等。在廣西的少數民族中有祭龍脈的習俗。在我國的許多民族中,都有用十二屬相記生年的傳統習俗,漢、滿、蒙、藏、維、哈、柯、苗、彝、水、白等民族中都有這種習俗。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哈、柯等民族中,隻是把屬龍屬豬改為屬魚屬狐罷了。”此段最後一句應特別注意的是把屬龍改為屬魚。這裏不是明顯看出了伏羲氏龍和魚的淵源關係了嗎。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清楚明白了中華文化的源流關係和多元形成的發展過程,我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締造和發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存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單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薈萃,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性。神話曲折地反映著曆史事實,龍文化與華夏文化,真像是存在著“血統”上關係似的,密不可分,永久相連。

2.炎帝、黃帝傳說

傅小凡、杜明富兩位先生從兩合婚製考述了女媧、伏羲氏族聯盟的後代。他們認為女媧伏羲氏族聯盟的後代是有蟜氏和少典氏聯盟,這個聯盟的後代是炎帝和黃帝。從炎帝、黃帝聯盟中分裂出顓頊、帝嚳、他們向東發展擴大,後來演化堯舜聯盟。炎帝、黃帝聯盟還有另外幾支新的聯盟向西南發展,進入巴蜀一帶形成蠶叢柏灌部和魚鳧部。禹是炎帝、黃帝的一支,離開西北後與東方顓頊族的鯀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