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從伏羲談及中華文化(3)(1 / 3)

綜上可知,“華夏族”一名,是繼神話傳說之後的夏商周三代期間,開始形成的。夏商周三個朝代是由三個不同的民族(或稱夏人、商人、周人)建立的王國,這三個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把中原地區與四周諸侯國疆域,全認為是自己的領土,如《詩經·小雅·北山》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自認為是炎黃子孫。後來,國內許多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也都把自己的家族認定為是炎黃子孫,以相標榜。例如: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政權後,自稱“朕大禹之後”,意在與夏禹王朝拉上承襲關係。鮮卑人慕容皇光建立前燕政權,稱其先為有熊氏(黃帝)之苗裔。鮮卑人拓跋珪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北魏政權,自認為是黃帝的後裔。建立北周的鮮卑人宇文覺又自認為是炎帝的後裔。略陽氐族符洪建立前秦政權,自稱“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世為西戎酋長。”有扈氏為炎帝。羌族姚萇建立後秦政權,姚萇之父為姚弋仲,《晉書·姚弋仲載記》說他是“南安赤亭人也,其先為有虞氏苗裔。”有虞氏為黃帝之後裔。如此等等,看來炎帝和黃帝受到中國各民族崇拜和景仰。按中國傳統思想和習俗,懷念祖先,不忘根本,這是很道德的、很文明的遺風,文明古國就該如此。這與熱愛祖國、留戀故土、紀念祖先,以至今日海峽兩岸同胞的尋根問祖、探親訪友,都是一致的。隻有像林彪“四人幫”那一夥別有用心的傢夥們,才不要祖先,任意篡改曆史,幹出那些不道德的事來。

同前文所述伏羲、女媧是中國神話的源頭一樣,炎帝、黃帝所生活的新石器時代,自然被炎黃子孫看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雖然不可排除血統上的融合,但主要還是文化上的融合。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國曆史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炎帝和黃帝,中華各族人民懷著深厚的崇敬心情,把他們認作是自己的先祖,且以為“炎黃子孫”而自豪。所以,在我國曆代朝廷和民間,每年都有祭炎帝廟和黃帝陵的遺規和習俗,代代相傳;而且我國在海外的三千多萬華僑和華裔,也都把炎帝和黃帝看作是自己族源上的根,為著尋根問祖,每年都有不少人不遠萬裏,紛紛歸來,到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前及陝西寶雞市、湖北隨州境內的炎帝廟前,虔誠拜謁,隆重祭祀。

4.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

夏商周三代時期,中國隻能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眾多諸侯國各自為政,相互兼並,爭戰不已,對夏王、商王、周王僅保持著朝見、進貢、出兵從征及服勞役的義務。自秦、漢以來,我國就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漢族也從此形成為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民族共同體。曆史發展至近代,我國各民族又有了一個共同的族名——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由許多民族共同體結合而成,它體現了長久曆史中形成的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

在近代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中國各族人民團結抗敵,作為帝國主義的對立麵,中華民族才真正成為政治上的整體。例如當時以《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成為強烈的政治口號。

關於中華民族的含義、演變等問題,著名民族學家陳永齡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的《中華民族》條中說:“‘中華’,原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係。《唐律疏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裏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曆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居。隨著中國近代曆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就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的曆史貢獻,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