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牽牛,上麵提到的1990年刊出的兩篇論文中認為是來自商先公王亥,因為《世本·作篇》說:“胲作服牛。”據《世本·帝係篇》和《史記·殷本紀》此“胲”既“亥”之借,指殷先公王亥。《天問》中也說:“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易),牧夫牛羊?”又雲:“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王亥在殷先公王中顯得很重要,祭祀特別隆重,後王有時向他求雨,求半年。《呂氏春秋·勿耕篇》說:“王冰作服牛,”“王冰”也為“王亥”之誤。《山海經》中說:“王亥托於有易,何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竹書紀年》:“殷王孩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這“王孩”也即王亥。《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對王亥的事跡記述得更為詳細。我當時確定牽牛是由殷先公王亥而來的原因有三:
(一)王亥是殷先公中十分重要的一位,有被殷人以象征性稱謂命為星名的可能。“軒轅”(黃帝)、“柱”(神農之子)、“王良”、“造父”(皆秦人遠祖)皆傑出的部族領袖,“奚仲”、“傅說”(上古的傑出人物)。王亥因服牛而出名。商人大約避諱直呼其名,而以“牽牛”命為星名。
(二)王亥服牛,是我國古代最早利用牛力的記載。《山海經》、《天問》為我國古代神話的淵藪,其中曲折地反映了我國上古以至遠古的曆史。《竹書紀年》、《世本》為記載先秦時曆史的史書,皆從五帝開始,《呂氏春秋》也是呂不韋組織一些博學文人在各種先秦典籍的基礎上編纂而成,而這五部書都記載了王亥的事跡,寫到他服牛之事,可見其影響之大。
(三)殷人已敬奉王亥,視之為有神靈的人物,向他乞求豐年,長久流傳中有可能轉化為神話人物。
(四)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商祖契被封商,在《六國年表序》中又說:“或曰’東方無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認為商祖契被封之地在西北。《史記集解》引鄭玄說:“商國在太華之陽。”又引皇甫謐說:“今上洛商是也。”許慎《說文解字》中也說:“亳、京兆杜陵亭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商州東八十裏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契)所封地。”上洛即今陝西省商縣,本西周邑,戰國時屬魏、後屬秦。這樣,商人早期的關於牽牛的傳說有可能同秦人關於織女的傳說結合,而形成“牛郎織女”的傳說。
在當時,我認為這個結論是比較可靠的。但後來覺得其中有兩個疑問:
(一)從各方麵看,商人早期是以畜牧業為主,並非農耕民族,這同後代牛郎(牽牛)的身份與形象特征不太符合。
(二)根據近年考古學上發現的文物分析,陝西商地區的西亳(或稱杜亳)說已很少有人讚同,而大部分學者主張在冀南、豫北及豫東、魯西地區。這樣一來,同秦文化的融合就要遲於周代,而《詩經·小雅·大東》中牽牛、織女本已聯係在一起說,盡管當時都隻作為星名,但這兩星都在天漢邊上(天漢實由漢水而來),則牽牛的原型應產生於漢水流域或距漢水不遠之處。
由於以上這兩個原因,我放棄了牽牛來自商先公王亥之說,根據我國早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及各部族對自己早期曆史的重述,以及從氏族社會末期至商周時代各部族的分布,認為他應來自周先祖叔均。
四、叔均事跡與周人的發祥地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
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荒西經》中又說: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始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牛耕。
《史記·周本紀》雲:“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所謂“有西周之國”雲雲,是據周人後來所建國而言之。又《大荒北經過》中述黃帝蚩尤之戰中“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應龍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其下雲
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
看來叔均不僅發明了牛耕,而且曾組織人民抗旱,度過大旱。至於將叔均領導人民抵禦旱災變為向天帝請命的神話及將此事同黃帝蚩尤之戰牽合一處,則是流傳中形成,可以不論。《大荒西經》中說叔均為後稷的侄,《海內經》中言為“孫”。從其父稱為“台璽”看以作棄之“孫”為是。因為古人之名一般為單字,應名為“璽”、“台”乃是地名,表示其與台地有關。“台”即“邰”。《史記索隱·周本紀》引毛萇說:“邰,薑嫄之國也,後稷所生。”《詩·小雅·生民》“即有邰家室”句《毛傳》:“邰,薑嫄之國也。”其地望,《水經注·渭水注》雲:“渭水又東逕縣故城南,舊邰城也”。《括地誌》雲:“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裏,古邰國。”舊說據《生民》詩中“即有邰家室”一句以後稷被封於有邰。其實,此句意義應是指棄取母家氏族之女為妻室,此兩千多年來之誤解,今當加以更正。因為在今武功一帶發現的文化遺址都大體在先周中晚期,當古公亶父、季曆及文王遷豐之際。則叔均可能是古公之前的氏族首領。周人應當在豳地其間早在周人建國以前很久,稱“邰”猶稱周,因為璽也是周人中很著名的人物,故其前加“台”。“稷之弟曰台璽”的稷應指棄的後代之襲稷之職者,《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舊注:“父子相繼曰世。”則任稷之官者非一人。這也同《史記·周本紀》所言“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的記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