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溥
寧夏固原地區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戰略要地。在我國多民族的開發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絲綢之路”曆代走向不盡相同,但一般可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由長安(今西安)至涼州(今甘肅武威);中段由涼州至安西(今吐魯番);西段由安西向西至西域各國。東段由長安西行經秦都鹹陽又分兩支;北路經好疇(乾縣)、漆縣(彬縣)、高平(固原)、蘭州(靖遠)至涼州;南路出渭水經雍縣(鳳翔)、天水、隴西郡、金城(蘭州)亦至涼州①。由於戰爭割據等原因,花很長時期,特別是唐末至宋、元之後多走北路。固原地區就成為絲綢之路上東段北路的必經之地。
一、先秦
根據史籍及考古證明,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固原地區各部族與中原在經濟文化上就有密切的往來。周文王時,周室勢力逐漸西移。文王派兵伐密須(古時小國名、在今甘肅靈台縣西),其行軍路線經過彬縣、涇川②,這條路,當時已通固原。
西周之際,固原地區稱大(太)原,居住著獫狁戎狄部落。《詩經·小雅·六月》載:“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寫的是周命尹吉甫北伐獫狁的戎車大軍。《國語》載:“宣王料民(調查戶口)於大原。”宣王出行,當是沿著一條車馬大道而來。公元1981年,固原縣中河鄉孫家莊出土的西周奴隸主墓葬及車馬坑,發掘了大量車馬銅飾件,其中有車軸飾、車轡、車轄、鑾鈴及馬鑣(標)馬銜、當盧等③,足以證明西周時期固原己有大車通過。
春秋戰國時,固原一帶為烏氏戎部落住地。烏氏故城在今瓦亭。《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烏氏,在彈箏峽口是也,”周赦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兼並義渠,修築長城④,今固原、西吉、彭陽境內者約二百餘裏有遺跡。據專家考證,長城本身就是一條交通要道,擔負著巡防和軍用物資運輸的任務。長城頂部寬度可容幾匹馬並行,即使是山區崎嶇段落,士兵也可列隊而過。長城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長城的修築固原地區的交通麵貌起了促進作用。
中原與西域的交往,早在先秦時期即已開始。戰國時成書的《穆天子傳》記載了周穆王西遊的故事。近代學者研究證實,當時的中西交通經過了固原。其走向是由長安出發,過秦漢時的長水(漳水)、曆鈃(笄)山、涇水,經固原南部到武威,最後到達中亞的吉爾吉斯,完全與“絲綢之路”的傳統路線相同。該書記述周穆王西行沿途賜贈各部落首領的物品主要是絲織品⑤。可見“絲綢之路”的開辟應在張騫通西域之前。
二、秦漢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下令全國修馳道。同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⑥。秦隴西郡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寧縣,轄寧夏全境。雞頭山,《括地誌》說:“涇水出原州(固原)百泉縣西南笄頭山涇穀。”《中國曆史地圖集》將六盤山標為笄頭山。《中國古今大辭典》說:“雞頭山,亦曰笄頭山。”因此,秦始皇這次巡行,其路線是由鹹陽向西北至寧縣,再向西經他下令修築的馳道和回中道,越固原南部的雞頭山到隴西郡。
西漢初年,匈奴勢力強盛。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率領十四萬騎兵,先到朝那(彭陽古城)、蕭關(固原東南三十裏),殺死北地都尉孫印,然後經彭陽(鎮原縣東南),派兵燒了回中宮,進入關中。文帝大發車騎將匈奴逐出⑦。匈奴十四萬騎兵和漢朝的“車騎”,都經過固原~彭陽行進。這條在西周時的車馬大道,雖經秦末戰亂,但仍為中西通途。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在固原設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固原),轄中寧以南固原地區一帶。漢武帝對這個位於與匈奴作戰前沿的安定郡十分重視,曾六次去安定巡視。元鼎五年,漢武帝第一次出巡,西巡隴山,北出蕭關,到達固原一帶,獵於新秦中,隨從“數萬騎”。漢武帝看見寧夏、陝北的路上“千裏無亭徼”,怒不可遏,下令殺了北地郡太守及其下屬官員。“亭”,西漢時十裏一亭,掌管治安、民事及過境旅客。“徼”,即軍事要塞。經過這次誅殺,朝野震驚。“天下郡國皆豫治道橋,……而望以待幸”⑧,以免殺身之禍。這對全國交通道路建設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