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敦煌古塞城考(1 / 3)

——《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劄記之一

李正宇

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為研究古代史地重要文獻。經唐人輾轉傳抄,訛誤頗多,加之年遠時邁,世變事移,至今多有難明者。近年研讀此卷,隨草劄記數十則,聊補往注之未備。今選有關敦煌古塞城一則,將古塞城遺址略加考證,投石同好,冀以引玉。

《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關於敦煌古塞城的記載是:

“古塞城右,周回州境。東在城東卌五裏,西在城西十五裏,南在州城南七裏,北在州城北五裏。據《漢書》:武帝元鼎六年將軍趙破奴出令居,析酒泉置敦煌郡。此即辟疆土、立城廓在漢武帝時。又元帝竟寧〔元年〕,單於來朝,上書願保塞和親,請罷邊戍。郎中侯應以為不可,曰:’孝武出軍征伐,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等(宇按:據《漢書》,”等“字為衍文)守之,邊境少安……起塞已來,百有餘年。”據此詞,即元鼎六年築。至西涼王李暠建初十一年又修,以備南羌、北虜。其城破壞,其(基)趾見存。“

敦煌古塞城的走向,與敦煌土河有一共同之點,即”周回州境“。然而,敦煌塞城當在土河內側,二者位置內外稍有不同。這一點我們可從二者與州城向心距離之盈縮差距得到啟示(詳後)。

然而本條記塞城”北在州城北五裏“,當誤,需加辨正。

十六國時後秦名僧法顯西行求法,於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夏末到達敦煌,在敦煌停留一個多月,曾經看到敦煌塞城,他在《佛國記》中關於敦煌塞城有如下記載:

“夏坐訖,複進到敦煌。有塞,東西可八十裏,南北四十裏。”

以往《佛國記》之注家,大多誤認法顯所記之塞城為敦煌之邊塞長城。而敦煌之邊塞長城,在郡境北部,沿疏勒河南側,自東而西單線迤行。記其郡界兩端起止之處,可言“東西”,然而僅此東西一線,何談其“南北”?且敦煌郡境之長城,東連酒泉郡,西止大煎都候官(在玉門關西,屬玉門都尉管轄),長約七百裏,法顯所記“東西可八十裏”的敦煌“塞”,絕非郡境長城,實為敦煌古塞城。

法顯記此塞有“東西”“南北”四麵,東西二垣相去約80裏,南北二垣相去約40裏。《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則記為“東在城東卌五裏,西在城西十五裏”,二數相加為60裏,加上州城東西之廣約4裏,則塞城東西二垣相距為64裏;與法顯估計“東西可八十裏”少十餘裏,但還可以說大體近似。至於南北二垣之距離,《圖經》所載與法顯所記相較就未免懸殊過大。《圖經》載敦煌塞城“南在州城南七裏,北在州城北五裏”,二數相加為12裏,加上州城關廂南北之廣約3裏,則南北二垣相距僅15裏。比法顯所記“南北四十裏”,少20餘裏,殊難相合。

《圖經》所載塞垣“東在城東卌五裏,西在城西十五裏,南在州城南七裏”,從這三麵塞垣位置來看,很明顯是在州城綠洲的邊緣。沙州城所在之綠洲,東緣在今新店台何家莊一帶,南緣在鳴沙山北麓,西緣在今七裏鎮老區外側。塞城適將州城東、南、西三麵綠洲及其村落、農田包圍起來,形成安全屏障。

往時,史地工作者無人對敦煌塞城進行過專門研究,其遺址亦未曾進行過考察,一般推測塞城已無遺址可尋。近年,我因研究敦煌名勝古跡、河渠泉澤及箋注古本敦煌誌,於敦煌塞城遺址頗為留意,進而三次專門進行塞城之普查與踏勘,終於發現塞城遺址數段:

1、塞城西垣北部殘段,斷續延綿十餘裏,大體南北走向,其北端止於趙家圈墩,在沙州故城西北約38裏。

2、塞城西垣南端與南垣西端交會處為一塞亭遺址,今名李家墩,在沙州故城西南20裏許,此處為敦煌綠洲之西南角。

3、塞城東南垣一段,長約二裏,在沙州故城東南十裏許,今東灣古墓群西側,西南東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