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格薩爾與敦煌(1 / 2)

王沂暖

一個敦煌石室藏有的藏文抄本卷子,被外人搜劫盜竊去後,收藏在巴黎圖書館,已曆有年所。因此,我們國內一直沒人見到它。我得到的這個抄件,是幾年前從法國圖書館複製回來的手抄本,還不是複印原件。見到卷子裏竟提到格薩爾,我非常欣喜,藏族這篇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與敦煌文獻發生了關係,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也是在我們久久盼望之中。現在我把這個卷子用漢文譯出來。供關心此事者參考研究。

在此先說明一下,這個卷子,原有魏英邦先生根據法文譯文轉譯而成的漢文譯本,曾在刊物上發表。我見了他的譯文,但不全同於這個譯文,這是因為對於原文的理解。我有些地方不同於法文譯者,故將我的漢譯文,著錄如次:

一個名叫佳的國王。住在雪山之中,統治了北方所屬的一切國土。這個國王在(前世的)一個時候,生為人的幼童時,用泥土堆成了一座佛塔,生起菩提心,發願:如佛之正法甘露消亡時,我要出生,弘揚最盛正法。他的願心業力成熟,生於一個大王族家,成為邊地之主。他最喜正教,篤信佛法,常時依止善知識,有大智慧,心性淵懿,對於佛法,了悟極深,有大修證,確切無疑,成為勝王。大事弘揚佛之教法,邊地有罪眾生,棄舍正法,不了佛法甚深行境,亦不理解咒乘續典,於時生起破佛邪心。

以後,此王因前世與一持咒大智慧師,互相友善,勤修正定,獲得無畏續乘正法。生大悟解,以此回向,得大神力,成大智者,於是戰勝邊地,領地擴張,從夷區以至拉惹、果羅,全被征服,並製伏了中土。因之全無敵人,亦無外患,成為摩揭陀國國王。此王並占有一切牧區,東至大海大河,北至北方雪山,尕夏布山、格忍哥村,成為彼一切地方的主人,使佛教正法,如火熾燃。

彼還征服了五個格薩爾,而為彼等之王,一切雄獅生(王)等,亦皆臣服闕下,居住雪山東至大海之內的一切眾民,皆奉之為王。居住在德兌巾達山穀中的一些格薩爾王,亦長時歸依此王,居住在城堡與海邊北方東方之名為雄獅(王)者,亦與此王,互相往還。

一個名鬆的國王死後,轉生於果烏山地方(與前果惹,疑為同字誤寫?)。他無疑是生於王族,成為國王,享用富有。他的國土,日益擴張。快樂日增,政事穩定。享年八十,七而又七。此後哀老,死後生天界,長時享受天國利樂。後從天界死後,因為前生煩惱未盡,投生畜生道,於一月終,成乃有大神通的龍王,此後身死,轉生為人,成為王族,具有智慧,善於商業,並依止善知識,篤信佛法,成為明智而具神通之國王,修成尕羅天密法,通悟密咒,行快樂行,具大功德,稱為持咒明王,亦稱轉輪王,持明轉輪王。具大智慧,弘揚正法,壽數八萬萬又九十有七年,享有人天快樂,成為轉(法)輪之轉輪王。彼之眷屬,有童女六萬萬。此後身死,由多羅天女勸請,生為天王,亦於彼處,弘揚正法,此後此王證得最勝菩提。

此少許文殊師利,怛特羅頌文,雞年,於鬆噶宮,大校譯師達磨多屍羅(達爾瑪達師利),譯畢。

按此卷子首先敘述一個名為佳的國王,住在雪山之中,前生幼時,用泥土堆塔,生菩提心,發願弘法,因轉生為王,與前生舊友,共興佛法,征服不信法之邊地人民,還降服了五個格薩爾(王),臣服遠在山穀中的格薩爾王,並製伏了中土(指中印度),成為摩揭陀國國王。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敘述一個名鬆的國王,依止善知識,最後成為持咒明王,證最勝菩提。

這個卷子看起來不像是譯自梵文,似為作者偽托為譯文,不是真品,而是贗品。何以見得呢?由卷子的內容可以看出來。首先說這個國王,是住在雪山之中,這顯然指的是西藏。西藏慣稱為雪域,有雪,實際是在雪山之中,不是印度地區。

由雪山向東擴張,向南擴張,以至於侵入摩揭陀的中印度,在事實上吐蕃王朝向四外擴張的最盛時期,確實是如此。吐蕃到九世紀佛教尤為興盛,顯教有蓮花戒與漢族和尚摩訶衍的辯論,和尚辯敗,被送回漢地,因之,藏地顯教的漸門興起,頓門消失。密教有蓮花生入藏,密宗大盛。卷子中的叔述,與吐蕃九世紀的情形正相符合。因此我懷疑這個卷子正在此時,應運而生。為藏王歌功頌德,而歌頌的顯然是尺鬆德讚。尺鬆德讚時代,吐蕃國勢之盛,空前絕後,東到了漢地隴西。北與突厥接界。南抵印度摩揭陀,請蓮花戒、蓮花生,為顯、密佛教奠定了始基。藏地也創造了這樣神話,說:“堪羅曲鬆”。這是說的尺鬆德讚弘揚佛教的故事。“堪”是堪布,指的是蓮花戒入藏傳漸門佛教。有人說是指靜命,靜命是蓮花戒的上師,是靜命請藏王邀請蓮花戒入藏的。而頓、漸之辯,是由蓮花戒進行的。“羅”是羅本,指的是阿闍黎蓮花生入藏傳密咒乘。“曲”是曲傑,指的是法王尺鬆德讚,西藏這個故事,所說的是尺鬆德讚。他們神話式地說,尺鬆德讚在前世與蓮花戒、蓮花生共為友好,三人發願來生共同弘揚佛法,由夙願力,三人轉生人世,一為法王,一為堪布,一為阿闍黎。他們三人聚在一起,弘揚起西藏的佛教。這個卷子,實際是暗示此事,第一段中有依止善知識。那是指的蓮花戒,第二段中也依止善知識,這指的是蓮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