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炳靈寺石窟勘察記》
1951年秋,馮國瑞先生赴臨夏參加土改,陪甘肅省委副書記孫作賓到炳靈寺石窟勘察,撰寫了《永靖發現西晉創始炳靈寺石窟》一文,先後在《甘肅日報》、《光明日報》發表。正如鄭振鐸先生所言:此文的發表“引起了讀者們很大的注意”。中央文化部與西北文化部即決定派遣專家,組織炳靈寺石窟勘察團前往炳靈寺作進一步的考察與研究。1952年9月18日,考察團從蘭州出發,曆時了12天,對炳靈寺石窟做了比較全麵細致的勘察。馮先生應邀參加考察,並撰寫了《炳靈寺石窟的曆史淵源和地理環境》一文。根據石窟題記和有關文獻的記載,他認為炳靈寺石窟創始於西秦乞伏氏王朝。最早的造像題記是魏宣武帝大代延昌二年(513)曹子元的摩崖題詞。他考訂石窟年代為魏窟2龕10窟,唐窟85龕21窟,明窟1龕5窟。其中唐石窟群數量最多也最精美。雖然沒有宋窟,但有西夏時期的摩崖和壁畫,表明元代八思巴喇嘛教在此盛行。建築是犍陀羅佛教藝術建築與中國飛閣棧道建築的結晶。保存下來的佛教壁畫,反映了古代西北地區各民族的精神風貌、文化藝術內涵。
馮先生發現《水經注》中所記的唐述、時亮就是現在的炳靈寺。炳靈寺在寺溝峽,即古籍中記載的積石山中的唐述穀。不久,馮國瑞撰《炳靈寺石窟勘察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麵研究炳靈寺石窟藝術的專著,約3萬字,1952年鉛印出版。全書共分九部分,資料詳實,論證詳盡,對炳靈寺作了全麵考述,諸如炳靈寺之地理環境、石窟精華、造像、石碑、壁畫等。該書將文獻中有關炳靈寺的記載全部搜尋囊括,最後根據《法苑珠林》、《水經注》、《太平禦覽》、《元和郡縣誌》、《遊仙窟》、《解學士文集》、《風雅堂稿》等典籍,考訂炳靈寺石窟創建於西晉太始初年(265年左右),在國內諸石窟中為最早者。尤其是隴西秀才王荷澤於康熙十九年(1680)寫的《遊靈岩寺記》,記載了當時大佛的有關情況,據此推斷大佛閣被毀於康熙十九年以後。
馮先生還對寺名進行了考證。名稱最早產生在晉初,羌語曰“唐述穀”或“唐術”,即“鬼穀”之義。唐時名龍興寺,宋名龍岩寺,藏語“十萬”曰“炳”,“佛”曰“靈”,“炳靈”為十萬佛之義。這一觀點今日已成共識。現在根據石窟和有關文獻考訂,在唐代龍興寺和靈岩寺兩個名稱交替使用,並非宋代才稱靈岩寺。
據有關文獻記述,馮先生著述尚有《隴南金石記》、《成紀李氏族係考》、《隴南耆舊傳》、《李廣故事》、《諸葛故事》、《趙壹集》、《仇池記》、《羲台誌》、《力學廬書目》等多種,1962年郭沫若先生索取遺著50餘種,至今下落不明。
馮先生的著述,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1949年以後,隨著文化環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使他和很多知名學者一樣,才華和勤奮都成為人生的罪過與累贅,好在那個惡夢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我們可以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中和遠去的賢人對話,將他們未竟的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
(《甘肅文史》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