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水出土秦器彙考》
天水是秦祖先的發祥地,秦先人在秦文公前世居西犬丘。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麵,馮國瑞先生是利用考古文獻探索秦人早期曆史的第一人。1919年,天水秦嶺鄉出土秦公簋,不久流傳到蘭州,為合肥張氏收藏。1935年又流傳到北平,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馮先生於1942年在重慶中央圖書館借合肥張氏拓本,鉤摹了原簋圖、器內銘文。1944年,他對秦公簋、秦公鍾、秦車輨綜合進行考證,並同蘭州、重慶各地的學者討論商榷,將商承祚、郭沫若、吳其昌、劉文炳等人研究的論文意見,結集為《天水出土秦器彙考》,1944年由隴南叢書編印社刊印出版。
秦公簋為秦西垂宗廟祭器。《彙考》根據秦公簋銘文,結合《史記》之《秦本紀》,考證秦在西垂經十二王,即:文公、靖(寧)公、憲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桓公之後為景公。此器為秦景公時所製,約在公元前576年。簋高21.8公分,直徑30.4公分。器內有銘文50字,蓋上有銘文50字,合文1字,重文4字,共105字。蓋外銘文18字,共計123字。根據馮先生對銘文考釋,器蓋銘文釋記如下:
〔蓋銘〕秦公曰:宏大顯赫朕皇祖,承受天命,本華夏族,傳十二公,在帝之旁,敬畏天命,長相保秦,慎為夏裔,我小子秉承明德,威威武武,告誡萬民。
〔器銘〕:眾多賢士,既文且武,明察服靖,不聽命者,虔誠恭敬,朕之所祀,作宗彝祭器,肅待駕臨,受享厚祭多福,上壽無疆,峻極在天,大享吉慶,奄有四方祭。
秦公簋的出土證實古代隴南地區就是秦人的發祥地,今天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一帶的大量考古材料證明,馮國瑞先生五十年前的考訂結論是完全正確的,這是先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可惜當時沒有引起學者的重視。
(六)《秦州記》
天水古稱秦州,劉宋南郡王從事郭仲產曾著有《秦州記》、《仇池記》、《隴右記》、《南雍州記》等書,記錄秦州一帶山川地理曆史風物。《秦州記》大概散佚於清雍正前後,康熙時期《禦定淵鑒類函》曾大量引用。馮依據《水經注》、《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輯佚舊文,逐條考證,編成《秦州記》一書,民國三十二年(1943)作為隴南叢書刻印出版。馮先生輯《秦州記》不分卷,計1冊,封麵有於右任題僉,扉頁有吳敬恒題字,卷首有馮自《序》1篇。《說文月刊》1944年第4卷出版了合刊本,並在《西北論衡》1945年第12卷第3期發表。
此書共錄22條,其中隴西郡11條、南安郡1條、天水郡4條、武都郡4條、金城1條、陽平關1條。主要記載了秦州之山水、物產及地縣沿革,書中每條文獻均係以箋注,箋注引征典籍或以馮的實地勘察為參考,對原記山川河流、區域沿革、物產名勝,辨其源流,訂其訛誤。該書是研究西北史地重要文獻。比如關於仇池國史料,可補史書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