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馮國瑞先生著述考略(2)(1 / 3)

1938年馮國瑞離北平返陝,公餘之暇,遍閱邢氏遺書,廣搜博訪編成《守雅堂稿輯存》4卷1冊,民國二十七年(1938)鉛印。扉頁為馮國瑞題字,背麵附邢澍給吳修手劄一篇。書首有張鵬一、邵力子、孫蔚如、馮炳奎、溫天緯5人《序》5篇,景誌伊題詞《念奴嬌》1首,書末有馮國瑞《後序》1篇。卷1為《事跡考》、《著述考》,卷2為《文集》,卷3為《詩集》,卷4為《雜俎》。文集收錄邢澍文章30篇,其中《八磚精舍記》一篇有目無文。卷3是詩集《南旋詩草》,有學生張廷濟《南旋詩草後序》1篇,並附有詩補7首;卷4《雜俎》,是邢澍與錢大昕、章學誠等人的酬唱之作。此書是目前所能看到的關於邢澍詩文集最早的本子,先生功莫大焉。邵力子曾讚歎雲:“邢亻全山在乾嘉諸賢中不愧為卓然大家,豈僅為西北一隅之學者哉?仲翔所輯之著述考,可見其學術梗概,其網羅散佚之功,不可沒矣。”1990年,我和王鍔受西北師大古籍所之托,整理《守雅堂輯存》。我負責校點詩文部分,王鍔負責附錄部分。我們在原基礎上對篇卷略作調整,卷1《文集》、卷2《詩集》,附錄一為《序》、《傳》、《考》、《雜俎》、《雜錄》,附錄二收錄了張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別錄》關於《守雅堂稿輯存》的題錄,以及李鼎文、趙儷生先生研究邢澍的文章。該書1992年10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是體例存在缺陷,不夠嚴謹,尤其把邢澍的部分作品放在附錄明顯有失偏頗。

(四)《麥積山石窟誌》

1941年,馮先生從重慶辭去東北大學教授歸隴,第一次對麥積山石窟進行了實地考察。寫成《麥積山石窟誌》一書,約2.4萬字。卷首有劉文炳先生於民國三十七年七月所作《序》和作者於民國三十年六月自《序》各1篇。篇次為:《甘肅諸石窟中之天水麥積山佛龕》、《秦漢間麥積山之史跡》、《西魏大統時之再建麥積山佛龕》、《北魏李允信之建造麥積山七佛閣與庾信之作銘》、《散花樓遺基間之六朝壁畫與藻井畫》、《造像》、《建築》、《六朝唐宋明人之摩崖》、《宋明清人之石刻》、《瑞應寺》、《勝跡》、《藝文附錄》,共12篇類。

《麥積山石窟誌》初印本,1941年由隴南叢書編印社刊印竹紙線裝本300冊。一出版就引起巨大反響。當時《大公報》、《益世報》、《燕京學報》等都先後作了專題報道。麥積山石窟從此走出閨閣,走進人們的審美視野。1989年《天水日報》社印刷廠又重新鉛印線裝,由馮先生弟子張舉鵬先生標點句讀,輯佚補遺。除收原《誌》全文外,增加作者有關論文:《天水麥積山石窟萬佛洞銘》、《天水麥積山石窟介紹》、《麥積山石窟大事年表》。卷首有麥積山全景圖、作者遺像、墨跡、手跡。書末有馮先生長媳周貞吉女士《改版重印後記》,作於1989年12月天水故宅,比較詳細的敘述了馮先生考察石窟的經過和成書過程、初版流傳情況。1992年台灣天水馮同慶堂印行的精裝本,除收錄原《誌》全文外,增加霍鬆林教授《序》一、現代藝文附錄、霍鬆林詩兩首、靳誌詩兩首、丁楠《馮國瑞先生發掘甘肅諸石窟藝術之業績》文1篇;馮國璘重印記1篇,插圖11幀。

可以說麥積山遇到馮國瑞是幸運的,沒有馮的研究宣傳保護,麥積山也許還要沉睡若幹年。正是馮先生的不懈努力,麥積山才掀去久蒙的蓋頭,讓世人欣賞到她嬌豔奪目的風姿。《麥積山石窟誌》1941年出版後,許多專家學者接踵而來。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曾於1945年和1962年兩次前來考察,張大千帶領全家人及弟子也前來考察觀賞。1952年西北文化部組織以常書鴻先生為首的勘察組專程來訪,1953年中央文化部組織以吳作人為首的專家組在麥積山進行了曆時一月的考察。馮國瑞先生始終陪伴在他們左右,講解研究心得。1953年經過馮先生的多方努力,甘肅正式成立了麥積山石窟文物管理所。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麥積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先生有功於麥積山,可麥積山的宣傳材料幾乎看不到關於馮的一點文字,後人實在不該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