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馮國瑞先生著述考略(1)(1 / 2)

漆子揚

馮國瑞(1901—1963),字仲翔,甘肅天水人。自幼博學強記,才思敏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畢業時,梁啟超譽為“美才”、“奇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曾任西北師院、蘭州大學中文係教授、主任、西北圖書館特藏部主任、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一生大半時間致力於高等教育和文化事業、學術研究,桃李遍及隴上,在考古、訓話、曆史、金石龜甲、詞曲、詩詞等方麵都有極深的造詣。尤其對隴上曆史文化,情有獨鍾,如發掘甘肅石窟藝術,考證金石人物,鉤沉古籍,蕪輯佚書,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弘揚隴右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畢生治學不倦,筆耕不輟,成果豐贍。

我們對馮先生的主要著述按照初刊時間先後予以介紹,以見其文學創作和治學風貌。

(一)《張介侯先生年譜》

張澍(1776~1847),字百瀹,號介侯,涼州(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清史稿》卷486稱其“務博覽經史,皆有纂著。遊跡半天下,詩文益富。留心關、隴文獻,搜輯刊刻之。纂《五涼舊聞》、《三古人苑》、《續黔書》、《秦音》、《蜀典》,而《姓氏五書》尤為絕學”。清張之洞《書目答問》附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稱張澍“才氣無雙,一時驚以為異人”,列為經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張舜徽先生譽其和邢澍為“隴右人倫領袖”。

乾隆五十九年(1794),張澍到西安參加鄉試,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七年七月出任貴州玉屏縣知縣,開始仕宦遊曆生涯。道光十二(1832)年定居西安,三十年間,主要在貴州、四川、江西三地任知縣和代理知州等。道光十二年(1832)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十四年(1834)夏秋到武威省墓外,一直居住在西安和樂巷,專事著述。

晚年整理刊印了《養素堂文集》35卷、《養素堂詩集》26卷,並完成《姓氏五書》三百餘卷;又輯《詩小序翼》、《萬物權輿》、《秦音》、《涼州府誌備考》等著述。他的許多著作沒有刊刻,其中大部分被法國人伯希和以低價收買,帶回法國,收藏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少部分1963年由後代捐贈陝西博物館。所輯《二酉堂叢書》又名《張氏叢書》,刊於道光元年(1821),輯錄著述21種,是有關甘肅、陝西史地的一套叢書,是考證西北史地的必備文獻。《姓氏五書》,代表了清代姓氏學最高成就。

張澍可謂是清代研究西北史地的先驅者。馮先生一直注意收集甘肅學者,尤其邢澍和張澍兩位大師的材料。1935年,受劉盼遂啟發,輯成《張介侯先生年譜》。《年譜》共1冊,約2萬字,不分卷次,民國二十四年(1936)鉛印,扉頁有清華同學謝國楨題字,卷首有同學劉盼遂序和自序各1篇。《年譜》根據《養素堂詩集》、《養素堂文集》以及張澍其他著作的成書年代、後代文獻記述學行經曆,編輯而成,逐事均有出處。材料翔實可信,比較清晰的勾畫了張澍一生的經曆活動,為研究張澍及清代文學、學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年譜》之後附有《附錄》,輯錄了張澍與友人論學之作10篇。2007年,我和武威市誌辦劉開柱先生在馮先生《年譜》基礎上,吸收後代研究成果,作了補充修訂,刊發在《甘肅文史》2008年1期。

(二)《絳華樓詩集》

1936年馮先生寓居北平紅葉山莊,訪友著書。三弟馮國瑛就學於清華,輯國瑞自民國十七年以來100餘首詩作成《絳華樓詩集》4卷,1936年北平鉛印線裝。吳宓題詞,謝國楨、謝鳴鳳、馮國瑛各作序一篇,柳詒徵題簽。吳宓題詞為兩首五律。詩曰:“談兵同甫氣,出塞劍南吟。”讚譽國瑞神思卓異,才氣縱橫,具有南宋詞人陳亮詞筆力縱橫馳騁、慷慨激昂的氣勢,又兼有陸放翁劍南詩的悲憤激昂氣概。謝國楨《序》落款為“民國二十五年二月五日即上元節前二日,安陽謝國楨記於讀宋以後書齋”;謝鳴鳳《序》落款為“民國二十五年春初,甘穀門人謝鳴鳳序於北平溫泉之紅葉山莊”;馮國瑛《序》落款為“民國二十五年一月馮國瑛序於清華大學明齋”。1992年台灣馮同慶堂刊印精裝本《絳華樓詩集》,正集、續集合刊。《續集》收詩45首、《詞》18首,有陝西師大中文係教授霍鬆林先生1990年冬所作《序》及1992年初冬編後識、馮國璘《重印絳華樓詩集感賦》。2000年天水鉛印線裝本《絳華樓詩集》,亦為正續合刊本,《續集》收詩127首、詞38首、曲8牌9章,有劉子健教授《序》一、張舉鵬先生編後記一,附周貞吉女士感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