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論近代隴上詩人王權的詩歌創作(2)(1 / 2)

王權素有大誌,他在《送陳磻溪刺史之任階州》中曾雲:“我昔年少心膽豪,睥睨卿相同兒曹”。他對曆史上有作為的名臣良將十分仰慕欽佩,曾多次拜謁過一些英雄人物的陵墓祠廟,並在《留侯祠》、《馬伏波祠》、《王景略墓》、《湯陰嶽忠武王廟》等詩作中,對我國曆史上的傑出人物諸如張良、馬援、諸葛亮、王猛、嶽飛等人表達了深摯的敬意。以這些功臣名將為榜樣,王權渴望能盡其所學來建功立業、匡時濟世,在知縣任上也的確顯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但腐敗黑暗的現實不容他這個卑微的七品縣令大展鴻鵠之誌。舉步維艱的清官生涯,使他對宦途極為厭惡;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更是讓他時時產生歸隱田園的願望。既然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無從實現,剩下的就隻能是獨善其身這條仄徑了。因而反映對宦途的厭惡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也成為王權詩歌思想內容的重要部分,如《放歌行寄友樵肅州》有句雲:“隴阪之西朱圉南,徑幽水僻桃源路。與子相攜歸去來,典衣傾囊買田具。芒屩試耕青草灣,衰衣學釣垂揚渡”,就已明確表達了其歸隱之誌。又如:

寒泉齧石波無痕,流過鬆根始作渦。

尚在山中清自好,不須奔湧附洪河。

——《山行雜詠》其三

躑躅山丹各笑風,覆崖臨山半成叢。

自開自落無拘束,肯向豪門籬下紅。

——《山行雜詠》其四

這兩首詩藉歌詠寒泉之不附洪河、山丹花之不戀豪門,托物言誌,表明了詩人自己不願同腐朽的統治階級同流合汙、守誌不阿的高潔品格。又如《聞任士言農部奉母西歸,已過青門,率賦追寄》其三有雲:“石門麥積富雲煙,絕境清腴好置田。子去試栽沿澗藥,我來擬補半池蓮”;《抵家》其五有雲:“阿弟鋤禾返,南宿一卷披。宦途無此樂,如我悔真遲”。這些詩句都流露出對官宦生活的厭惡和向往歸隱的誌趣。而這一誌趣一旦實現,他又是何其喜悅:“羈鳥喜出籠,疲馬欣脫絆”(《告田得歸,留別西屏兼呈黃小魯觀察暨毛子林、子靜、李雲生、趙乾生、萬誠齋諸友》)。讀這些詩,極易讓人覺有陶淵明詩之情韻,但它們決不是對陶詩的簡單摹擬,而是詩人發自內心的真實心跡的表露。他厭惡官宦生活、向往歸隱、不願同腐朽勢力同流合汙的誌趣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正是曆史上一切正直文人在黑暗現實中傲岸不屈的崇高人品的必然體觀。

五、描摹家鄉山川形勝,歌詠關隴自然風物

王權熱愛生活,親近自然。他所熟悉的家鄉乃至整個關隴地區的山川形勝、風土人情,常常成為其筆下描摹歌詠的對象,其中頗多出色的描繪。《遊老君山》盡情描繪了雄奇秀麗的寧遠(今武山)老君山之勝景;《分水嶺》中則描寫文縣分水嶺的秀美景色是“眾嶺爭高各竦肩,不知何穀住神仙。四周鐵壁如無徑,萬樹鬆梢忽有煙”;《自文縣赴階州道中書見》有句雲:“穀邊無夕照,午後即黃昏”、“到眼皆圖畫,行行翠染眉”,讀之仿佛高聳入雲的山巒和令人留連忘返的美景如在眼前;《隴山曉行》更以清新、柔婉的筆調描摹隴山的秀麗風光,其一雲:

“雲開露峰雪,嵐氣曉侵霞。

細路經泉蝕,飛流避磴斜。捫岩半百裏,嵌石兩三家。羨爾林邊屋,牆根放菊花。”

此外,如《金城遇雲章》《秦州寓所喜晤任士言農部》《重別萍社諸友》及《哭大兒念祖》《夢亡弟楷》等詩敘寫親情友誼,情深意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正興書院勸學詩》則勸勉後學,鼓勵上進,循循善誘,令人奮發;《洮水行》等則歌詠真摯愛情,深情邈遠,纏綿悱惻,含蓄雋永。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陵穀》《大學》《書陶淵明傳後》等富於時代氣息的一些詩作,如《陵穀》雲:“黃海迤西冰海東,陵遷穀變太匆匆。洋洲雪嶺壓華境,魯國尼山隔地中。拖線與塵驅電母,懸空彈火嚇天公。老愚難得藏蹤處,且把殘經授書童。”詩中充溢著山雨欲來風滿樓、時代即將劇變的訊息,末二句更是舊派知識分子在新舊交替之際無奈、失落的普遍心態的藝術概括。

王權詩歌的藝術成就

王權詩歌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而且取得了突出的藝術成就。他的詩歌藝術風格異彩紛呈,有些長於比興,委婉含蓄;有些則氣勢奔放、感情充沛、變化多端、筆力剛鍵;有些則風格雄渾、感情激越、格調蒼涼;有些則感情沉鬱,描述詳盡,表現手法沉著蘊藉。在其寫景抒情的詩作中,摹寫物景情態,往往搖曳多姿,具有清新淒婉的意境,如《山丹河夜行》語言秀美,情景交融,音律諧婉,韻味悠長,讀之令人回味不盡;《秋聲》則以宛轉流暢的筆調描寫淒迷的景色,烘托出一派蕭條肅殺的秋天景象,格調淒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