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都有感而發,如“九一八”事變後一月的《辛未九日作》:“白日堂堂奈去何,蒼茫人海走蛟鼉。大陸浮沉喧日夜,新亭涕淚看山河。登臨又是重陽節,俯仰難為五噫歌。強寬厭作悲秋語,早晚雄師返魯戈。”全詩充滿了慷慨殺敵的愛國熱情。馮先生的詩將個人和親友、社會密切結合,通過個人、家庭的生活展現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詩中的注釋,有對古籍的考訂,有對曆史地理的考證,體現了馮先生的學術功底。同時,為我們研究馮先生的生活經曆、創作過程,了解當時甘肅青海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不足的是,馮先生的《壯遊草》和1936年以後的作品未能收錄,將來我們在整理編輯《馮國瑞集》時,將全力收錄其所有行吟。
(三)《守雅堂稿輯佚》
邢澍,字雨民,階州(今隴南武都)人,清代著名學者、詩人、藏書家、書畫家。乾隆四十四年(1779)舉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曆任浙江永康、紹興、長興知縣,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餘縣)知府。嘉慶二十四年(1819),邢澍帶著萬卷藏書舉家回鄉。一生生活節儉,劬力收藏,藏書多而精,聚書三萬餘卷。返裏時,苦於路途艱辛,將大量書籍或贈或售。途經西安時,又將近半書籍贈給了當年曾資助他應鄉試的一位商人。運回階州者,計在萬卷之上,其中包括他已刊印的著作和手稿,收藏在階州城內其嬸母娘家蹇家樓。1930年軍閥鄧錫侯與回匪馬廷賢交戰,五月馬部攻占武都,燒殺掠搶,兵士將邢澍的書箱用作馬槽,書籍鋪在地下隔潮,撒在院中墊路,大雨滂沱,馬踏人踐,一片狼藉。戰亂結束,蹇家親戚怕人笑話,竟將殘卷和雜物堆在一起,付之一炬。邢澍耗盡畢生心血收藏、撰著的這批稀世珍品就這樣化為縷縷青煙飄到了九霄雲外。
邢澍回到階州後,以著書自娛。在武都兩水鎮購置了田產。據邢澍後裔邢彥芳女士說,邢澍當年回階州時,從南方帶來一位風水先生,墓地是這位先生所選。墓地約一畝,四周有圍牆,內植蒼鬆翠柏,墓塚呈四方形,坐北向南,是邢澍與夫人的合葬墓。墓前有青石雕鑿的墓碑,原來由專人管護。民國時期,武都師範創建人甘穀李行之(李恭)先生,每年清明都帶學生祭奠。陵墓周邊樹木,在大煉鋼鐵運動中被砍伐殆盡,墳墓也毀於“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農田基建中,墓碑被毀。當年馮國瑞先生聽說武都有邢澍《家廟碑》殘石,曾去尋訪而未得。
邢澍著述豐富,據馮國瑞先生考訂多達16種,大多散佚毀壞,不傳於世。現存有《全秦藝文誌》80卷、《關右經籍考》11卷、《寰宇訪碑錄》12卷、《長興縣誌》28卷、《金石文字辨異》12卷、《兩漢希姓錄》6卷、《司馬法輯本》5卷、《十三經釋天》、《金石劄記》、《屍子輯本》、《孫子輯本》、《宋會要》、《晉書辨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