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神奇魅力吸引了國內許多有識之士的目光,有出於對民族文化保護目的而發出呼籲和研究的王國維、羅振玉、於右任、向達、梁思成等文化巨擘,也有如張大千這樣的大畫家來此汲取藝術營養。在常書鴻麾下,更是彙集了如董希文、淩春德,潘絮茲等一批傑出的藝術家,同時又培養出了段文傑、史葦湘、常沙娜等許多知名的敦煌學家和美術家,掀開了甘肅美術史上劃時代意義的一頁。他們以敦煌為紐帶,吸引了吳作人、關山月、黎雄才、呂斯百、黃胄等多位藝術大師來此研習、臨摹,催生了一股探尋、挖掘、研究西部美術資源的熱潮。這從另一個方麵反映出甘肅美術底蘊的深厚與魅力,也搭建了甘肅由美術與全國乃至與世界交流的平台。他們不僅為日後的敦煌藝術寶庫增添了明媚,也為蘭州的繪畫事業大大增添了發展的後勁。這種福祉一直到半個世紀後依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

“十年麵壁”的張大千

張大千,名爰。作為中國畫的一代宗師,20世紀30年代已名噪畫壇。抗日戰爭中,他由日寇占領下的北京,潛回四川,又經曆一番曲折後,於1941年3月帶著夫人、兒子和學生來到甘肅。張大千勤奮作畫的精神令許多見過他的人十分佩服。他作畫從不間斷,由於向他索畫的人很多,有時由學生代筆,經他認可或潤色,最後落款、簽名和蓋章。但重要的畫件,他一絲不苟地精心繪製,自始至終親自執筆完成。因此他在甘肅期間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畫作品。幾年的激情臨摹、創作、研習、整理,使張大千在藝術的苦修中“十年麵壁”後得以頓悟,逐漸褪去巴蜀鄉土的秀雅俊逸的風采,注入了濃鬱鮮豔的絢麗,增強了磅礴的氣勢,終於積小千為大幹,進入新的藝術境界。而他臨摹的百餘幅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壁畫,先後在蘭州、成都、重慶、上海等地展出後,深遠的影響延續至今。

張大千對蘭州一帶的風物也有很深的感受,並用畫筆生動地表現出來,賦予它們新鮮的藝術生命。如蘭州的特產百合和百合花等,他都一一收入自己的畫中,反映出張大千不僅鑽研傳統,還執著地熱愛著大西北的生活。時至今日,張大千曾經臨摹過的敦煌壁畫臨摹和他筆下亭亭玉立的百合花等靜物畫,依然是隴上幾代畫家們所鍾情的繪畫主題。

“敦煌藝術囚徒”常書鴻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日子裏,於右任先生提出了籌辦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意見。被譽為“敦煌藝術囚徒”的常書鴻在蘭州等地團結了一大批有誌於藝術的年輕人。後來,當時任美術組組長的段文傑這樣回憶說:“這批年輕的美術工作者,天天一手拿著畫筆,一手秉燭或拿著油燈,冒著生命危險,攀登懸崖絕壁,上洞臨摹,他們的全部精神就寄托在壁畫上。”

常書鴻(1904—1994)滿族,浙江杭州人,1923年畢業於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現浙大)染織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27年留學法國裏昂國立藝專,1923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法蘭西藝術院院長勞倫斯畫室學習,1936年畢業。曆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務委員、西畫係主任、教授,1943年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1949年後長期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1958至1962年在西北師範學院藝術係基礎上擴建了蘭州藝術學院,兼任蘭州藝術學院院長。

常書鴻20世紀50年代初到蘭州後,受呂斯百先生邀請,到西北師院美術係講學,係統地介紹敦煌藝術的方方麵麵,並提供敦煌壁畫臨本,親自指導學生臨摹。擔任蘭州藝術學院院長後,他親自抓中青年教師培訓工作,親自執教,成立了“常書鴻畫室”,係統指導了許多進修教師,使其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常先生求賢若渴,把招攬人才作為一件大事親自來抓。如1958年,在蘭州藝術學院籌建之初,他從西安美院調入了教學經驗豐富的張階平先生,又從西北大學調入了傳統功力深厚的汪嶽雲先生,從甘肅省文化局調入了著名畫家陳興華先生。他們的調入,壯大了美術係師資隊伍。常先生還親自與文化部聯係,先後從中央美院、浙江美院調進4名青年教師……這一切,不僅為學院美術係的發展增添了新生力量,也大大促進了日後蘭州美術事業的發展。

美術教育家呂斯百

呂斯百(1905—1973)江蘇省江陰縣人,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受教於徐悲鴻先生,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4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1950年至1957年,任西北師範學院藝術係主任、教授,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畢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創作的《蘭州握橋》、《魚》、《瓦子街戰役》、《南京長江大橋》等作品被國家收藏。1950年,受政府的委托,呂斯百先生毅然離開舒適的生活環境,率領韓天眷、洪毅然、劉文清等著名學者、教授來蘭,參加西北師院的建設。當時的西北師院教學條件比較簡陋,沒有石膏像,沒有圖書資料,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呂先生挑起了承建西北師院藝術係的重擔。呂先生從千裏以外的母校托運石膏像,從南京抱至蘭州,行程三天三夜,這批珍貴的石膏像在“文革”中卻不幸被毀,後來又購置大量的台布、靜物等繪畫用具。呂先生一方麵親自邀請著名教授、學者來校任教,如常書鴻、黃胄等,一方麵積極培養中青年教師,培養他們的能力,又有條不紊地送他們出去深造學習。從根本上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他是一個充滿感情、熱愛自然的人,他的作品大多是對景寫生,被譽為“田園畫家”,艾中信先生說他的畫是“古老的山,古老的瓦房,古老的黃土地,羊腸小道上走著千百年還沒有走累的小毛驢,但土色係列發出的節奏是鏗鏗響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