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突出張芝臨池學書,超越常人苦學書藝,獨創“一筆書”的史跡。二是要把握《後漢書·張奐傳》、《書斷》中對張芝均有記載與評價。三是要表現張芝不僅是一位卓著的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造毛筆的專家,他的形象特征,應從分析敦煌一帶人的形象特點,突出其氣質與風度。
在張芝的氣質塑造上,要把握他是“今草之祖”,以“一筆書”為契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張芝藝術的絕妙之處;張芝已不同於一般“家”,而是達到了“聖”的境界,氣質上要表現出他的正直、穩重、深沉而內心充滿激情;舉止應是大氣、大度、大方,舉手投足都充滿陽剛之氣;他拒絕進宮做官,具有高風傲骨而無絲毫媚骨,不貪富貴榮華,剛直不阿,飄逸瀟灑的氣度;他具有非凡的膽識,驚人的創造力,變法的決心與行動,構成了張芝智力過人、果斷剛毅的性格特征。
基於以上思考,最後藝術家決定采用浪漫主義手法更好地表現了草聖的內心世界。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反複討論,數易其稿,直到1999年3月20日才算定稿。最終把張芝的年齡定在六十歲左右,因為這個年齡,正是一個人藝術創作最成熟的時候。造型上,讓張芝右手握筆略略抬起,左手捏住右手衣袖,頭部略略向左偏轉,表現他學識淵博,藝術精湛,構思成熟,欲下筆而未下的一刹那。再是盡量增加動感。現在,由何鄂創作的萬年青花崗岩張芝雕像,已經屹立在蘭州碑林西廊前。雕像底座上,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草聖張芝”四個大字。藍天,白雲,綠草,黃瓦,古人猶在,雄風長存,一代書法大師的風采,被映襯得栩栩如生,觀者無不肅然起敬。雕像底座上有一段400字的張芝簡介,係流螢先生七易其稿的嘔心瀝血之作。最後一段為:“時人曰:張芝乃曠世奇才,光耀千秋,影響所及,遍於寰中。值蘭州碑林肇建之日,雕張芝像立於黃河之濱、白塔山之巔,藉以緬懷先賢,激勵來者。”
遊人們沿著東西長廊緩緩而下,直去碑林主體建築“草聖閣”。在數百米長的長廊內鑲嵌著甘肅曆代著名書法家刻石和當代名家恭錄的詠隴詩詞百餘首,正、草、隸、篆相映爭輝,流派風格迥然不同。仔細品味著這許多古今書家的得意之作,會從那冰冷堅實的碑石所組成的人文風景中品咂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輝煌和今天這片待開發土地上的後來人的文藝繁盛。
鑲嵌在西廊最顯著位置上的便是東漢時期甘肅籍著名書法家張芝的《冠軍碑》。上麵寫著的是:
“曆代名臣法帖第二 漢張芝書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位於南端最高處的“草聖閣”高約30米,盤空樓閣直插雲霄。它是碑林中體量最大的建築,飛簷紅柱,桔黃色的硫璃瓦冠頂,巍巍壯觀。登閣憑欄遠眺,蘭州市區樓廈林立,曆曆在目;俯瞰黃河如帶,大河上下雲蒸霞蔚,茫茫東流。夜晚,萬家燈火,燦若珠璣,疑似銀河;放眼北望,群山巍峨,山林呼應,構成了“客山拱狀,主山始尊”的壯觀景觀。
天下第一帖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我國法書叢帖之祖,可說是唯一結集了殘唐五代以來的文化遺產的書法彙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的。法帖原版以棗木刻之,以當時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棰拓而成,拓印量小,宋太宗拓成閣帖賞賜近臣,因而民間流傳極少。刻成不久於宋仁宗慶曆年間因宮中失火,原版盡數焚毀,因而初拓本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
元趙孟頫《鬆雪齋文集·閣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未見此種拓本流傳。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由於王著識鑒不精,致使法帖真偽雜糅,錯亂失序。然“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對後世影響深遠。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著名。
宋太宗趙光義於淳化三年(992年),出內府秘閣所藏曆代名家法書墨寶,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次、摹刻,彙成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淳化閣帖》。因完成於北宋淳化年間,故名之。
全帖共分十卷,前五卷是曆代帝王、名臣和諸家的篆、隸、草、行、楷各體,選入唐以前百家的書法,如張芝、鍾繇、索靖和歐、褚、顏、柳等人的作品,後五卷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草書墨跡。璞玉渾金,字字珠璣,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書法遺產。後木版毀於戰火,故傳世拓本極少。從宋至明轉相傳摹,不下數十家,玉石雜糅,真贗難辨。其中,明朝肅王府在蘭州翻刻的版本,從宋刻本摹成,世稱“肅府本”或“蘭州本”,是現存時代較早,摹刻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