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在書法藝術方麵,他廣泛涉獵篆、隸、楷、行諸種字體,特別是在魏楷書體上更顯其渾厚的功底和瀟灑的風格。他主攻魏楷,學的就是蘭州著名書法家魏振皆先生開創而別具一格的魏碑書體。經過四十年多年的艱辛耕耘和努力,他的振皆體不僅達到神似,且有所創新發展。他在遵循魏振皆老人墨跡風格和書法蹤影的同時,廣泛挖掘,尋找規律,創作了一大批擬振皆體的軼字,豐富完善了振皆體,展示了“魏體”書法的整體概念。就近幾年魏福孔的作品而言,突破了魏楷嚴謹難變的法度,營造出了一種既有法規約束,又有當今風範的高品味魏體書作。觀其作品,其用筆一改魏碑的方筆和棱角過多現象,而方圓兼施,或藏或露,偶有側鋒,並參用行書及隸書、漢簡筆意入魏,或斷或連,平中見險,險中求平,給人以骨肉相稱,協調統一的質感。他的中堂等大幅作品,其章法一改魏體的陳舊格式,作品行距錯落有致,承上啟下,一氣嗬成。人都說字如其人,畫如其人。他在研習與光大魏振皆書體方麵取得的不凡成就,融入了他在書畫藝術上深厚的學識、修養和精神。

有意思的是,魏振皆先生和魏福孔不但是同姓同鄉,而且算起來還是祖孫隔代人。他的大量作品參加全國和省內外展覽,不少作品被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收藏並獲獎。

隴上學人書家韓定山

在我們梳理隴上書法家的時候,是不應該忘記隴上一位頗有實力和聲名的學人、書家韓定山的。其理由有二:

一、當年甘肅省省長的鄧寶珊先生曾經對韓定山先生說:“隴上道德文章除鴻汀外,就你老一人而已。”鴻汀,指方誌學家張維,字鴻汀。

二、2005年秋,當韓定山先生的後人拿著基本編輯完成的《韓定山墨跡》書稿去上海聯係付梓印刷事宜時,現任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劉一聞見到那一冊工穩秀麗的書法手稿後,大為震驚,說:“當代大家也。”

根據以上兩個事例說明,韓定山先生並不是以專業的書法家立身成名,但他的道德文章與他的卓而不凡的書法一起,邁上了一個少有人能企及的藝術高地。

韓定山(1893—1965)原名瑞麟,字定山,號蘇民、炳燭翁、耕天山農等。他出生於書香世家,隴南人氏,為隴上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他古文學根底深厚,知識淵博,才思敏捷,文筆清新,擅長文史、方誌和詩詞,著作甚豐,聲望甚高,名噪隴右。其書法遒勁秀美、穩重大氣,有蘭亭之遺風。

1901年,韓定山先生徒步從文縣走到蘭州,考入“求古書院簡易師範學堂”。翌年,師範學堂改名為“存古學堂”。1912年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加入同盟會。1915年全國考試選拔人材,實施考試製度。他在天水參加渭川道試,名列榜首。1921年他從軍,在涼州鎮守使分統部作書記官、二團中校團副,駐防永登8年,並給團長馬緯丞作家庭教師。結識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潛夫,通過陳,閱讀《新青年》以及創造社、太陽社的刊物,產生對新文學的愛好。1928年調任甘肅省財政廳秘書,旋調任馮部29師書記處主任,又調任12軍軍部秘書長。時感於軍閥混戰人民遭殃,厭倦軍旅生涯,旋歸故裏。1936年任文縣教育局局長。1946年被省立師範聘為國文專任教員兼導師。1947年留任蘭大,在法律係教授國文。1953年被聘為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省館秘書,負責館內往來公文函件和行政事務。先生時常衣履樸素,躬自操作,生活艱苦,唯於工作,則極認真,任勞任怨,頗得好評。在文史館製定年度工作計劃,撰寫年終總結及其他文稿,具體負責組織館員政治、業務學習。將館員所寫原始素材、片斷記述,逐件逐項地進行史實訂正、分門別類、歸納編排、文字潤色,使之貫通成文。經審閱定稿後,他又一筆不苟地將數十種資料以毛筆正楷書寫,所寫書稿積厚有數米之高。先生年近七旬時仍任文史研究館的工作,兼理館內事務,又整日伏案疾書,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廢寢忘食,無私奉獻,得到全體館員的讚譽。

1956年,鄧寶珊省長邀先生同車前往文縣參加公路通車典禮並致詞。當年,他將家藏全部圖書一萬部悉數捐給國家,得到省長鄧寶珊嘉獎。受甘肅省衛生廳廳長柯與參之邀,給甘肅中醫學校講授國文。1958年後,編著《隴右近代詩鈔》、《毛澤東詩詞三十七首注釋》。後赴敦煌文史考查,著有《河西雜詠》、《麥積山遊記》詩文稿。

今觀韓定山先生遺存的大量文稿,其書作濃鬱的文人書風撲麵而來。

先生熱愛教育事業,平易近人,誨人不倦,獎掖後進。有上門求教者,總是熱心接待,令來者滿意而去,從不以疲倦、年高而拒之。先生說:對教師這個職業有天生的愛好。在軍隊、仕途雖有太多的機會,但被先生一一放棄,而致力於教育,追求進步,從不懈怠,晚年以炳燭翁自勉之。先生書法從歐字入門,日日臨帖,終生不輟,吸取各家所長,終形成典雅、秀美一路的學者型書體。功力紮實,筆力遒勁,結構嚴謹,形體飄逸秀美,行書直追趙鬆雪。先生百萬字的詩稿、文稿一絲不苟,仔細觀來賞心悅目,竟無一衰筆,顯露出典型的學者書風,很多書法家看了之後,直呼堪稱一流,真古人也。他書法方麵的成功,來源於他全方位的文化積累與人格修養。惟如此,他的知識深度才可能通過書法的載體表現得那麼盡善盡美。他的書法作品在人們的視野裏,闡釋著先生經曆的生活環境、文化生活及都市生活帶給人們的不同心情。在他琳琅滿目的書法藝術作品中,讀者不僅能夠了解到時代變遷的風貌和精神,也能體悟出藝術家的生活伴隨著的種種情感,同時這種情感又滲透著一定的思想和哲學。在藝術創作中這種情感也必然會從作品中反映出來,使觀者通過作品體驗到這種情感的波折,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