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砸冰箱”成為這家日後中國最大的家電公司的第一個傳奇,它跟幾年前魯冠球把40多萬元的次品當廢品賣掉的故事如出一轍,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自我蛻變正是從質量意識的覺醒開始的。
20世紀70年代末期,魯冠球創建了萬向公司,他將萬何公司由當時的一個生產農業機械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世界著名汽車零部件生產商。
1980年初春,魯冠球收到一封安徽蕪湖客戶的退貨信,信中說:“貴廠的產品價格雖公道,但有些萬向節出現了裂縫……”魯冠球馬上召集會議,說:“把合格的產品送過去換!那些次品,不論在哪裏,統統背回來!”
全廠30多名銷售員跑遍全國各地,走訪客戶,凡有不合格的產品,全部免費退貨、調換。誰知,這退回來的次品竟有3萬多套,堆在倉庫裏像個小山包。廠部下通知召開“報廢產品現場會”,全體幹部、精加工車間工人、質量、工程技術人員,都到了倉庫,站在那堆次品前。
魯冠球神情凝重,深深自責道:“生產出這些次品,不但是對‘錢潮’牌萬向節信譽的損害,更是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我作為一廠之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請財務科長扣除我半年的獎金!”
大家驚呆了。有人低聲說道:“這些產品再維修一下,總好用吧。”有人心痛地說:“這些產品值幾十萬呢,將就將就吧。”
魯冠球說:“我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大數目。我們是在辦廠,要真正站住腳,靠什麼?靠質量,靠信譽!”他口氣堅決,“從今天起,我們立個規矩:凡是‘將就’用的產品,一律按報廢品處理。至於這堆次品,統統當廢鐵賣掉!”說完,魯冠球第一個扛起了裝滿次品的草包,朝鎮上的廢品收購站走去。人們遲疑了一會兒,也扛起草包跟了上去。40多人,來回扛了十幾趟,把3萬多套萬向節全部搬到了廢品站。
一一過磅,6分錢一斤,算下來,廠裏直接損失43萬元,相當於當時大半年的利潤,不少職工當場就掉了眼淚。廠裏一下子就損失43萬元,農民出身的工人們一時又不能適應高標準的要求,這樣,產值和利潤都下降了,全廠一連6個月沒發獎金。
這件事,真是刻骨銘心,讓全體員工知道了企業的信譽是無價的。全廠上下奮起一搏,為了生存,更為了如同生命的信譽。
在現代經商活動中,經營者利用“苦肉計”,對自己不合格產品集中進行銷毀,用以引起廣大群眾的注意,樹立自己企業的良好形象,為下一步賺回更多的錢而埋下伏筆,是非常可取之計。
“解析”
連環計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用計重在有效果,一計不成,又出多計,在情況變化時,要相應再出計,這樣才會使對方防不勝防。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自累”,讓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動,這樣,就給圍殲敵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