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足智多謀 紹興師爺(1 / 1)

紹興師爺興於明代中葉,盛於清康熙、乾隆之後。這是由於清代屢興文字獄,朝廷甚至下詔停了浙江鄉試、會試,迫使紹興學子不得不去學律從幕;同時他們的家人和親朋好友也都很支持,在已作官作幕的人中,也都願意任用自己的同道,把家鄉一些功名未就的人拉入從幕行列。這樣紹興地區從事幕僚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便有“紹興師爺”這樣的群體出現。

紹興師爺外出當師爺,既無朝中大員與地方官僚的特殊關係作保護傘,也無可觀的財產,就憑機靈的頭腦和三寸不爛之舌闖蕩江湖,並且能混出名堂,得到社會的肯定,實屬不易。紹興師爺當官員幕僚的居多,他們在幫助官員處理各種複雜、棘手的事務方麵立下不小的功勞。當然,當師爺需要具有一定素質,特別是需要精細嚴謹、善於謀劃、處世圓滑、老於世故、善於交際、八麵玲瓏、會玩弄權術等等。需要有“儼然以賓師相處”的心態,對幕主要“盡心”、“盡言”,既要一心一意地對待幕主,不可存有異心;又需辦事公正,對幕主暢所欲言,不能過於阿諛奉迎。

浙江人機靈過人,紹興人更是“精明之最”。以上素質紹興人基本都具備,這裏以出足智多謀、靈活圓滑的謀士而名揚天下。到清代紹興師爺遍天下,《清高宗實錄》中記載:

各省上司幕友,多有包攬分肥,州縣幕中,非其與類,一切詳案多苛駁。州縣官勢不能支,向上官稟請薦幕,以圖照應。上下勾連,作奸行賄,勢所不免。

可見各級幕僚作用之大,以紹興師爺為核心的省級政治集團,上至朝廷,下及州縣,控製了地方性的所有公共事務,甚至竊取了部分督撫州縣的職權。正鑒於此,為了更好發揮封建官僚機器的職能,並維係他們自身的利益,各地商人、地方紳士、各級行政官吏等群體紛紛向他們靠攏,甚至連李鴻章、曾國藩等封疆大吏都對紹興師爺刮目相看,不敢輕易得罪。因為他們意識到,事關他們的前途榮辱、升遷任免、發財致富等切身利益都與紹興師爺密切相關。

紹興師爺一向以他們的思路清晰敏捷、處事靈活圓滑而著稱,深受許多封疆大吏的青睞。如會稽人房士傑為曾國藩的師爺,會稽人馬家鼎為張之洞的師爺,山陰人程塤為左宗棠的師爺,山陰人婁春藩先後為李鴻章、王文韶、榮祿、袁世凱、楊士驤、端方等人的師爺,一生備受禮遇。他們都為幕主竭盡聰明才智,如當年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因連連受挫失敗,他自己寫的奏章中,自稱“屢戰屢敗”,請求朝廷能增援兵;他的師爺看後,隨手改為“屢敗屢戰”,其意大不一樣,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給人印象是很頑強地在奮戰,從而深得曾國藩的讚賞。

其實“師爺”這碗飯並不好吃,沒有一些本事,沒有靈巧的處事技巧,是很難混的。不僅需要有縝密的心機來處理大量日常瑣碎的事務,而且還要懂得恰到好處地迎合上司,為官老爺出謀劃策。必須精明能幹,智商一定要高,腦子要聰明活絡,考慮問題要超前周到。既要虛心又要有主見,有一定的應變能力;碰到意外之事,要應付自如;還要辯說能力強,出口成章,邏輯性強,不讓別人鑽空子,同時筆頭工夫要好,能寫一手好文章,會寫各類公文;還要長著伶牙俐齒,能說會道,並有像萬金油一般的八麵玲瓏的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人巧妙地拆開“紹”字,來解說“紹興師爺”,說是一張利嘴,一支刀筆,一根辮子。他們靠的就是一張嘴和一支筆,其他就靠各人的才幹和智慧了。

紹興人確實有做師爺的先天條件,他們不僅具備做師爺的各種才幹和品德,而且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思維,能為幕主運籌帷幄,決策千裏;再有就是他們往往不動聲色,在溫文爾雅的麵容下,肚子裏的城府隱藏得很深。這些都很為官場上的主子們所欣賞,在各路的師爺中成為搶手貨。加上他們之間相互提攜、推薦、交流、培養等等,從而就有了“無紹不成衙”的聲望。

當然並非每個紹興師爺都能做得很走運,能得心應手。其中也有不少人做得不太得誌,失敗而歸,另謀出路的。如天才大畫家徐渭,就因為骨頭太硬,性格太強,不善見風使舵,不太會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而在做師爺時窮極潦倒。還有清初的許葭村、龔未齋等人,手中一支筆雖能寫出五彩斑斕的絕妙文章,但就是不善於向其主子獻媚眼,遭到主子冷落,甚至窮得揭不開鍋。所以光憑才氣,沒有善變手段,沒有忍氣吞聲的修養,得不到主子的欣賞,這行當是很難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