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自我人格 隱士生活(1 / 1)

江西曆來有“重於隱遁”之風,在眾多的隱士家族中,最早的要算東漢徐孺子,名徐稚,是東漢有名高士。他是豫章南昌人,家境貧苦,躬耕自食,才不可鬥量,漢桓帝時,因不滿宦官專政,多次被征聘,終不為官,時稱“南州高士”。並有“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著之塌”的華章傳誦千古。江西人好隱,隱得浪漫,也隱出了品位,他們的隱不像諸葛亮的隆中隱,諸葛亮的隱是相時而動,因機而行;江西人的隱是不帶什麼功利主義的,是一種自我人格的升華,他們崇尚一種自我人格。

陶淵明是東晉江州尋陽郡柴桑縣人(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約50裏之荊林街)。當時的尋陽是江州的州治,是長江中下遊一大中心,也是東晉時期江西非常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重鎮。

在陶淵明之前,西晉末年,就有最有名的隱士“翟家四世”隱在廬山,柴桑人翟氏不受征辟,隱居廬山,其子莊、孫矯、曾孫法,皆效法其祖,遁跡廬山,隱德卓著,號為“翟家四世”。繼之,於東晉末年又出現“尋陽三隱”,即陶淵明、周繼之、劉遺民,他們的名聲更大。其中以陶淵明最為出眾,獨樹一幟,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死後自諡“靖節”,故又稱陶靖節。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卒於宋文帝永嘉四年(公元427年)。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他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的影響最深。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一生功勳卓著,威名顯赫,而且為人正直,精勤吏職,堪稱東晉諸臣中品格最高、氣魄最大的名臣;而孟嘉是名冠一時的名士,為人光明磊落,不苟合取容。顯赫的家世,使陶淵明從小就培養起遠大理想和抱負,這可以其詩文中看出: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誌逸四海,騫翻思遠翥。

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東晉時,因戰亂不息,加上自然災害,使尋陽不得安寧,當地的士大夫對當時的官場深感厭惡,逃世歸隱成為一時風氣,名隱疊出,陶淵明深受影響,成為著名隱士。為了家境生活所需,他也曾躊躇滿誌地做過幾次小官:“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後複為參軍,都不得誌,歸返田園。最後到彭澤做縣令,為了不願束帶見督郵,“潛歎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解印去縣”。從此解甲歸田,過上隱居生活。

“不為五鬥米折腰!”充分體現他不與黑暗政治同流合汙,不向邪惡勢力屈從,是他高風亮節和獨立人格的真實寫照。這句名言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激起了巨大的震蕩和反響,成為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瑰寶,為曆代誌士仁人們所繼承和發揚光大。

江西人自嘲:“輕輕鬆鬆過一生,開開心心活到老”。這是贛人崇尚一種自我人格的表現。江西曾經以盛產隱士、盛行隱逸之風而著稱,今天不應該再滿足於安逸的隱居生活,而應該積極進取,實現由隱而顯,由退而進的曆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