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最突出的人格是富創造力和競爭性,在這裏沒有“等”和“靠”的概念,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香港人的人格特點就是自信和勤奮。香港人很少生於斯、長於斯的土著居民,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四麵八方過來的移民。他們都帶著充分的自信來這裏“撈世界”,即到這裏來創業,來這裏發展的,他們跌倒了會爬起來,繼續努力,一個個都想成龍成鳳;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會夢想成真,從兩手空空而發展成百萬富翁。
香港人都非常勤奮,在香港除了一些已退休老人外,你很少看到有人會坐下來下下棋、聊聊天,他們沒有那種閑情逸致。平時你隻會看到他們在街上步履匆匆,成天都忙忙碌碌。為了生存,他們都在爭分奪秒地搶時間、爭速度,生活節奏很快。每個人都很忙碌,很多香港人都要兼做幾份工作,有的人也許白天當警察,晚上就成了的士司機;中午匆忙吃完飯,還要和人談筆生意。他們好像有三頭六臂似的,精力過人,不知疲倦,主要是為了多掙錢。外地人到香港很不習慣,看到他們如此繁忙,在馬路上想找個人問問路,似乎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讓你難以啟齒,不便妨礙別人。
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在二十多年前開發時,在內地最早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實際這意識是從香港引進的。因為香港人從來就是以速度和效率著稱的,他們人人都是搶時間的高手,整個香港人的工作作風就是追求快速高效,無論是上班下班,還是約會談事,都是有條不紊,分秒必爭,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環節有絲毫怠慢。他們工作起來就像一個大型交響樂隊在演奏,如同一台大型機器設備在運轉,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都配合得絲絲入扣。所以節奏很快,有著強烈的效率意識,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
香港社會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要生存、要發展,必然要競爭,在眾人齊爭先的過程中,必有相互踐踏,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經過長期磨練,可以說香港人個個都是能人,人人都很精明,他們有頑強的自信心。在香港的大富翁中,絕大多數都經曆過多次挫折失敗,他們能屢敗屢起,跌倒以後迅速站起來,以驚人的毅力繼續奮鬥,最後取得成功。
香港人要想站住腳,必須要有超乎尋常的忍勁和韌勁,要有“臥薪嚐膽”的精神,他們為利所驅,抱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拚勁,堅信自己終有發跡的日子,終能掘到金子,發家致富,成為富翁。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必須講求個人奮鬥,要競爭就必須堅信自己,防範別人,防別人勝過自己。由於競爭,爾虞我詐的社會使他們的防範心理上升為一種自私、一種偏執。他們在自信當中必然極大地挖掘自我潛力,同時也把人的原始欲望和罪惡本性暴露出來了,他們丟失了中國人傳統道德的烙印,卻吸納了西方的個人功利主義。
香港首富李嘉誠就是靠勤奮而發家的代表,20世紀40年代他初到香港隻是一個茶樓的夥計,50年代他辦了個很不起眼的小塑料廠,60年代開始進入房地產市場一試身手,70年代已進入世界一流的大型企業行列,他的成功全在於他永遠進取、不斷努力的結果。
再說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其父董浩雲最初隻是天津航業公司的小職員,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成為世界航運業的七大船王之一,他的成功主要靠他“有雄心征服海洋”。80年代以後,董氏家業一度中衰,董建華憑借極大的毅力,使之起死回生,重振旗鼓,再度興旺發達起來。
香港人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創造的“經濟奇跡”,主要在於他們追新求變、勤奮開拓、敢為天下先的務實創新精神,才是致勝的關鍵。香港人的成功之道,靠的就是他們的自信和奮鬥。由於過於自信,使得人情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麵具化,原來所有的那種誠摯友好、親情濃厚的個性漸漸淡化。甚至退化了原先的創造力,他們無力再創新,但有能力模仿,而今在香港無法造就發明家或科學家,隻能培養出一大批專家或技術工程人員,沒有自己的一套,全靠外界東西來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