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信教之風甚盛,據1987年的統計資料,注冊的宗教信徒多達近600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31%,而登記在案的各種寺廟教堂有11757座,還不包括大量的儒教孔廟和私人家裏所設的齋堂神壇。其中屬佛教係統的1157座,道教係統的6955座,基督教係統的2285座,其他還有回教、理教、天理教、軒轅教、大同教、天德教等十幾種宗教。僅神職人員就有3.5萬,平均每1650人就有一座寺廟或教堂,這比學校還多一倍。
台灣宗教體係十分龐雜,且有混合趨勢,不少廟堂中神佛同祀,僧、尼、道、巫共處一堂,不相為忤,信徒也是求神拜佛,念經、抽簽都在一起。不過總的來說,台灣傳統宗教仍是儒、道、佛(釋)三大教為主體。為了迎合信徒需要,他們之間也不分彼此,在孔廟裏也供奉佛、道諸神;在佛寺裏除供奉觀音、佛祖外,也供奉道教諸神仙;在道教的宮觀裏,除供奉玉皇大帝,也供奉佛教諸神。
儒教原是教育之教,其活動場所多稱堂、祠、閣、廟等,嚴格說來,它隻是一種信仰,隻要你講道德,敬天、地、君、親、師等就可以了,沒有宗教儀式和教規,雖具備宗教特征,但台灣一般並不把它和其他宗教同等對待,它還起著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作用。台灣的孔子廟在各地受到特別的重視和愛護,並不列入宗教範疇之中。
道教在台灣很盛行,從以上寺廟教堂數量來看,道教的宮觀數約占總數的60%。這主要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內容的豐富,人們普遍希望能長壽,修身養性,得道成仙,這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心願,於是道家思想主張,引起世人的重視。再有就是台灣同胞物質生活豐富,各種刺激增加,人們心靈不堪重負,需要尋找一個清靜的精神家園,於是講究寧靜環境的道教文化也成為人們尋找精神安慰的方式。在台灣道教係統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不但各種尊神的誕辰要舉行祭祀,而且民間婚喪喜慶、逢年過節等也要來對神仙祭祀;即使平時,也常有人來設道場進行消災祈福。這些年台灣道教開展歸教運動,結果有理教、天德教、軒轅教等歸向道教,於是道教隊伍膨脹起來,不但信徒多,而且廟宇也多。同時供奉的神祗也多起來了,除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天尊、文昌帝君、關聖帝、呂祖先等以外,把一些從大陸帶過去的地方神也納入進來,如玄天上帝、天上聖母、保生大帝、臨水娘娘等。頗受廣大台灣人民的喜愛,所以香火越來越盛。
佛教在台灣也很興盛,主要是由福建移民所倡導。最早是泉州來的肇善大師來到鹿港,眼看福建移民在台灣思鄉心切,懷念祖籍,於是他在鹿港首創龍山寺,供奉了他從泉州運過去的觀音銅像。此後各地的龍山寺陸續興建,北部新竹的獅頭山,因寺廟林立,原是台灣佛教中心,現因南部高雄佛光山上建起世界第一大佛後,佛教中心開始轉向這裏。台灣佛教還有一派叫齋教,一般人稱“在家佛教”,信徒不出家、不削發、不穿僧衣,可以結婚建立家庭、可以與一般人一樣從事各項活動,唯一要求是遵守戒律,堅持素食。齋堂在台灣到處都有,以新竹最多,彰化次之,都修得殿宇壯麗,古色古香。信者婦女為多,他們不婚嫁、不殺生、堅持素食、以修淨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