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古遺址
大古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北48.1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海拔1129米。大古係藏語,意為很有名氣,但具體寓意不明。沙漠丘陵地貌,四周沙漠連綿起伏,中間為低窪地。遺址點地處一塊開闊地東北的台地上,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50米,總麵積約75000平方米。遺址地表遺物豐富,主要有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有細石葉、石核、石片,石質為燧石和瑪瑙。陶片有夾砂灰陶、泥質彩陶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盆等,還有少量青釉瓷碗殘片。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存,西夏、明清時期沿用。
巴潤大古遺址
巴潤大古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北44.2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海拔1174米。巴潤大古係蒙古語,巴潤:西,大古:明亮,因此地湖水清澈透明而得名。沙漠丘陵地貌,遺址四周沙漠連綿起伏,中間為低窪地。遺址點地處一塊台地上,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約300000平方米。遺址地表散落有細石葉、石核、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等遺物。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存。
陶來圖遺址
陶來圖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東北52.1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海拔1122米。陶來圖係蒙古語,意為胡楊,因此地湖泊周邊長有胡楊樹而得名。湖盆為一天然堿礦,水域麵積約40畝,四麵沙峰環繞,中間為低窪鹽堿地,西、北側均為高大的沙山,東、南側沙峰相對低緩。湖泊四周植被密集,有胡楊、蘆葦、黃蒿、白刺等。遺址點地處陶來圖湖泊以東約250米的台地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800米,總麵積約800000平方米。遺址地表散落有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有細石葉、石片,石質為燧石和瑪瑙。陶片有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彩陶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盆等。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存。
哈布塔蓋諾日遺址
哈布塔蓋諾日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東北52.1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海拔1126米。哈布塔蓋諾日係蒙古語,意為野駱駝湖,因過去野駱駝經常在此飲水而得名。湖泊水域麵積約250畝,四周均為高低起伏的沙山,西側沙山高大陡峭,東、南兩側沙峰相對低緩。遺址點地處哈布塔蓋諾日南麵和東麵的台地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約500000平方米。遺址地表采集有大量細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為石葉、石片,石質為燧石和瑪瑙。采集的陶片分為泥質陶、夾砂陶兩種。泥質陶居多,夾砂陶次之。泥質陶主要有彩陶、素麵陶,夾砂陶為夾砂紅褐陶、夾砂紅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陶片的主要紋飾有繩紋、刻畫紋、附加堆紋等。彩陶花紋主要有黑、紅雙彩組成的幾何形花紋、三角紋、弦紋、黑線紋等。根據陶片的外部特征推測,器物以罐、壺、盆、缽為主。哈布塔蓋諾日遺址的一項重要收獲是在遺址南側邊緣發現一大一小較完整的彩陶罐。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
巴音諾日遺址
巴音諾日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東北43.9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海拔1136米。巴音諾日係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因湖泊麵積大而得名。湖泊水域麵積約165畝,四周沙山環繞,西側和北側沙峰高大陡峭。遺址點地處巴音諾日以南約300米的平緩沙坡上,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約400000平方米。遺址地表散落有細石葉、石核、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紅底黑彩等遺物。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存。
巴潤諾日圖遺址
巴潤諾日圖遺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東北71.1千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海拔1136米。巴潤諾日圖係蒙古語,意為西麵的湖,因該湖泊在西麵而得名。湖泊水域麵積約200畝,內陸鹹水湖,四麵沙峰環繞,中間為低窪地,湖泊四周植被茂密,生長有蘆葦、白刺、芨芨草等。遺址地處巴潤諾日圖湖泊以南約200米的台地上,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170米,總麵積約136000平方米。遺址地表散落有細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為石葉、石斧、石球等,石質為燧石、瑪瑙和灰色岩石。采集的陶片分為泥質陶、夾砂陶兩種。夾砂陶居多,泥質陶次之。夾砂陶有夾砂紅褐陶、夾砂紅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陶片的主要紋飾有繩紋、刻畫紋、附加堆紋等。泥質陶主要有彩陶、素麵陶。彩陶花紋主要有黑、紅雙彩組成的斜線紋、弦紋等。根據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