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圖阿木一號烽火台

烏魯圖阿木一號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東南3千米處,海拔2538米。烏魯圖阿木係蒙古語,烏魯圖:長,阿木:口子。烏魯圖阿木一號烽火台地處龍首山北麓的東大山山峰頂部。烽火台頂部視野開闊,西南約10千米處是喇嘛敖包(甘肅),正南方約12千米處為敖包灣烽火台(甘肅),以北約9千米處為超恩吉溝烽火台。台體外部用不規則片狀毛石錯縫壘砌而成,中間填充碎石和黃土,實心烽火台。平麵呈方形,剖麵呈梯形。台體整體坍塌,損毀嚴重,唯有北麵殘留一段長2.5米、高2.4米的完整牆體。烽火台底部邊長31米,殘高4.8米,斜邊棱長9米,總麵積961平方米。地表未見任何遺物。根據其建築形製和周邊同類烽火台推斷,該烽火台應屬於漢代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烏魯圖阿木二號烽火台

烏魯圖阿木二號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東南8.1千米處,海拔2521米。烏魯圖阿木係蒙古語,烏魯圖:長,阿木:口子。烏魯圖阿木二號烽火台地處龍首山北麓的東大山山峰頂部,烽火台頂部視野開闊,東南約300米處是烏魯圖阿木一號烽火台,東北約800米處為烏魯圖阿木三號烽火台,東南約12千米處為敖包灣烽火台(甘肅),東南約7千米處為墩根阿木烽火台。台體外部用不規則片狀毛石錯縫壘砌而成,中間填充碎石和黃土,實心烽火台。平麵呈圓形,剖麵呈梯形。台體整體坍塌,損毀嚴重。烽火台底部邊長31米,殘高4.8米,總麵積961平方米。地表四周散落有夾砂灰陶、黑釉瓷等殘片。根據其建築形製和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漢代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烏魯圖阿木三號烽火台

烏魯圖阿木三號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東南8.1千米處,海拔2376米。烏魯圖阿木係蒙古語,烏魯圖:長,阿木:口子。烏魯圖阿木三號烽火台地處龍首山北麓的東大山山峰頂部,烽火台頂部視野開闊,東南約800米處分別是烏魯圖阿木一號烽火台、烏魯圖阿木二號烽火台,西南約10千米處是喇嘛敖包(甘肅),東南約10千米處為敖包灣烽火台(甘肅),東南約7千米處為墩根阿木烽火台。台體外部用不規則片狀毛石錯縫壘砌而成,中間填充碎石和黃土,實心烽火台。平麵呈方形,剖麵呈梯形,自上而下有收分。台體整體坍塌,損毀嚴重。烽火台底部東西寬17米,南北長20米,殘高3.5米,總麵積約340平方米。地表四周散落有夾砂灰陶、黑釉瓷等殘片。根據其建築形製和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漢代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墩根阿木烽火台

墩根阿木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西南19.1千米處,海拔2348米。墩根阿木係蒙古語,墩根:烽火台或墩子,阿木:口子,因山口旁有烽火台而得名。烽火台地處龍首山北麓的東大山西北山峰頂部。平麵呈矩形,剖麵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台體外部采用長方形片狀毛石錯縫壘砌,內部用碎沙石填充,台體為石砌實心。台體頂部5米見方,呈正方形。烽火台底部東西長8.6米,南北寬8米,通高9米。烽火台由40層條狀毛石壘砌而成,壘層分別為18厘米、20厘米、23厘米。台體東南側有一座石砌長方形房屋基址,南北長6.2米,東西寬4.3米,牆體殘高0.8米。烽火保存比較完整,是阿拉善右旗境內迄今發現最完整的烽火台之一。根據其建築形製和周邊其他烽火台推斷,該烽火台應屬於漢代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格日烏蘇烽火台格日烏蘇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查幹德日斯嘎查西北11.9千米處,海拔1720米。格日烏蘇係蒙古語,格日:房子,烏蘇:水,因泉水附近有用石頭壘築的房子而得名。烽火台地處特布希山脈北麓丘陵地帶的山峰上。台體為石砌實心烽火台,平麵呈矩形,剖麵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外部采用不規則條狀毛石錯縫堆砌,內部用沙石及雜草夯實填充。夯層分別為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3厘米。台體底部邊長28米,台體頂部呈長方形,南北長4.6米,東西寬3.6米,殘高14米,占地麵積約784平方米。台體南、西牆坍塌損毀嚴重,東牆局部坍塌,北牆保存比較完整,是阿拉善右旗境內發現的最大的烽火台。遺址地表無任何遺物。根據其建築形製和周邊其他烽火台推斷,該烽火台應屬於漢代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