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圖溝烽火台
敖包圖溝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西尼呼都格嘎查北偏西6千米處,海拔1277米。敖包圖係蒙古語,意為照子。烽火台築於雅布賴沙漠南麓山底較高的台地之上,台體外部用石塊錯縫堆砌,內部用碎石和雜草填充。台體已坍塌,石塊散落在四周及底部,現呈隆起狀石堆,平麵呈圓形。坍塌範圍東西最大20.6米,南北最大18.9米,通高4.2米。台體頂部東西寬3.8米,南北長4.7米,整體保存狀況差。台體東南側與一院落相連,石砌牆體,呈長方形,牆體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南北長10.6米,東西寬5.8米,殘高2.4米,門向不清。台體西北側有2個石砌附屬設施,已倒塌,石塊散落,長2~3米,寬2米,殘高0.2~0.5米。台體四周零星散落有繩紋灰陶片。根據遺址周邊同類遺址和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沙棗口子烽火台
沙棗口子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爾嘎查西南5.4千米處,海拔1316米。烽火台築於雅布賴沙漠南麓山底較高的台地之上,台體外部用石塊錯縫堆砌,內部用碎石和雜草填充。台體已坍塌,石塊散落在四周及底部,現呈隆起狀石堆,平麵呈圓形。坍塌範圍東西最大23.5米,南北最大25.5米,通高4.5米,台體頂部呈凸凹圓形石台,東西長3.4米,南北寬4.2米,整體保存狀況差。台體南側與一院落相連,石砌牆體,牆體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南北長12.5米,東西寬4.5米,殘高0.5米。台體東南側自西向東排列有5座石砌附屬設施,均已倒塌,石塊散落,現均為5米見方的小方台,殘高0.2~1.5米不等。小方台間隔分別為47米、54米、47米、48米。台體四周地表零星散落有繩紋灰陶片。根據周邊同類遺址和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烏蘭烏祖日障址
烏蘭烏祖日障址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巴音塔拉嘎查東南21.4千米處,海拔1390米。烏蘭烏祖日係蒙古語,意為紅嘴子。障址築於烏蘭烏祖日山峰南側低矮山丘較高的台地之上,平麵大體呈長方形,依山勢走向而建。東西長270米,南北寬160米,牆厚0.8米左右,殘高0.2~1.4米,東南側留一門,寬2.6米。牆體用石塊錯縫堆砌,外緣砌築得不是十分平齊。障牆砌石部分垮塌,有多處V形豁口。障址附近未見遺物。根據周邊同類遺址判斷,該障址應屬於長城的附屬建築,係西夏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紮木拉其烽火台
紮木拉其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爾嘎查東北13.7千米處,海拔1389米。紮木拉其係蒙古語,意為交叉路口。這裏發現2座烽火台,均築於雅布賴山脈南麓低矮的丘陵頂部。台體外部均用石塊錯縫堆砌,內部填充碎石和雜草。2座烽火台均已坍塌,石塊散落在四周及底部,平麵呈圓形,現呈隆起狀石堆。一號台體坍塌範圍東西長29.4米,南北寬27.6米,通高5.6米;二號台體坍塌範圍東西寬20.4米,南北長22.5米,通高3.5米。台體上部有後人壘築的敖包和石圈,對台體造成擾動。一號烽火台南側與一處院落相連,石砌牆體,呈長方形,牆體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東牆長7.1米、南牆長13.2米、西牆長6.7米,牆寬均為0.8米,殘高0.8~2.3米。二號烽火台東南側有5處自南向北排列的石砌附屬設施,均已坍塌,現均呈約5米見方、殘高0.2~0.8米的隆起狀石堆,間隔分別為60米、60米、45米、80米。地表零星散落有繩紋灰陶殘片。根據周邊同類遺址和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巴音筍布爾烽火台
巴音筍布爾烽火台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爾嘎查東北2.4千米處,海拔1272米。巴音筍布爾係蒙古語,巴音:富饒,筍布爾:高峰。烽火台築於較高的台地之上,台體外部用片狀石塊錯縫堆砌,內部用碎石和雜草填充。台體已坍塌,石塊散落於四周將底部覆蓋,平麵及立麵形製難以辨認,現呈隆起狀石土堆,坍塌範圍東西最大21.8米,南北最大23.2米,通高4.6米。台體頂部有一較大的盜洞。台體東側與一圓形石圈相連,直徑4.5米。遺址整體保存狀況差。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繩紋灰陶殘片。根據周邊同類遺址和遺址采集標本判斷,該烽火台應屬於長城的附屬建築,係漢代軍事防禦設施遺址。
孟格圖墓葬
孟格圖墓葬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克蘇木查幹德日斯嘎查西北11.9千米處,海拔2137米。孟格圖係蒙古語,意為銀子,因過去有人在此地挖銀子而得名。墓葬地處阿拉騰特布希山脈東端山穀中的東坡上,墓葬以東20米處有一條季節性河床。墓葬呈長方形,東西長3米,南北寬2米,石砌墓壙出露於地表20厘米,墓壙前端豎立一塊45厘米高的條狀石頭。墓葬保存較為完整,附近地表未見遺物。該墓葬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墓葬的特點,但具體年代及族屬無法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