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勒斯台岩畫
呼勒斯台岩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額肯呼都格鎮巴音博日格嘎查西南11.6千米處,海拔1695米。呼勒斯台係蒙古語,意為蘆葦。岩畫地處呼勒斯台水井以東山溝河畔的黑色岩壁上。在約40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岩畫50餘組。岩畫內容單一,以北山羊和符號為主。根據岩畫內容初步判斷,該岩畫為北朝以後的作品。
呼勒斯台東南岩畫
呼勒斯台東南岩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額肯呼都格鎮巴音博日格嘎查西南11.7千米處,海拔1678米。岩畫地處東大山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在一條東南走向的河溝西岸的岩壁上,在長約1000米的黑色岩脈帶上,共發現岩畫60餘組。岩畫內容豐富,風格質樸,大部分保存較好,畫麵清晰。岩畫內容有北山羊、太陽、騎者、狼、符號等。岩畫主要采用鑿磨刻法,線條粗糙,刻痕較淺。根據岩畫內容初步判斷,該岩畫早期上限到青銅時代,晚期下限在元、明、清時期。
立溝泉岩畫
立溝泉岩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西尼呼都格嘎查東南38千米處,海拔1486米。岩畫分布在立溝泉群山頂部的黑色岩石上,在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的範圍內,分布著上百幅岩畫。岩畫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畫麵清晰,主要有北山羊、盤羊、狩獵、放牧、騎者、符號等。製作方法以敲鑿為主。根據岩畫內容初步判斷,該岩畫早期上限到青銅時代,晚期下限在西夏及元、明、清時期。
布布手印岩畫
布布手印岩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爾嘎查西偏南9.6千米的布布井洞窟,海拔1674米。布布係蒙古語,意為匣子,用於地名是匣子裏盛鬼的地方。岩畫分布於岩洞內側頂部,共發現褐紅色顏料彩繪手印11個,其中9個左手,2個右手。最大的手印長22厘米,寬12厘米;最小的長15厘米,寬10厘米。在岩洞前偏西約10米處,有一圓形巨石,匍匐在山腳下,其下有一岩洞,可容納二至三人,或許是作畫人的處所,洞內頂部和洞壁上有煙熏痕跡。布布手印岩畫是迄今為止人類最早的色彩圖像,距今約13000年或更早。布布手印岩畫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沒有彩繪手印岩畫的空白,為我國手形岩畫的研究和史前文化藝術的考察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對世界手形岩畫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義。2005年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額勒森呼特勒手印岩畫
額勒森呼特勒手印岩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錫林布拉格嘎查西南14.7千米的納仁高勒額勒森呼特勒洞窟中,海拔1413米。額勒森呼特勒係蒙古語,意為沙坡。遺址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南鄰雅布賴山脈,石洞坐西向東,洞口寬5.2米,洞高3米,洞深24米,洞內最低處83厘米。洞內石壁上有煙熏痕跡,洞內頂部的石壁上有27個褐紅色顏料繪製的陰形手印,石質為本色,手形四周為褐紅色,27個手形岩畫中有1個手形呈黑色,2個手形帶手臂。27個手形在分布上有組合、單個之別,左手23個,右手4個。根據手形來判斷,手形製作是將手壓在石麵上,把赭石粉顏料用動物的血和水調和成液體,然後用管狀物在石龕上吹製而成。手印岩畫具有人類藝術起始階段所具有的一切基本特征。據有關專家和學者推斷,該岩畫為舊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13000年左右。
夏日格蘇莫
夏日格蘇莫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敖包鎮巴音塔拉嘎查夏日格山中部一條山溝彎處,海拔1388米。夏日格係蒙古語,意為淺黃色,因地表發黃而得名。該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原有大僧殿、神仙洞、中殿及經房20餘間,占地l000平方米,是阿拉善右旗最早的寺廟。1969年被毀,1985年後,修複神仙洞大寺院內的僧金、中經等建築,為阿拉善右旗宗教活動場所之一。1998年7月21日,夏日格廟經堂失火,直接經濟損失1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