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九記》(以下簡稱“九記”)是一本研究什刹海的文集,是什刹海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1990—2004年)在中共西城區委、區政府領導與支持下,依據什刹海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章程,廣泛團結、依靠熱心研究什刹海的領導幹部、專家學者、有識之士和基層群眾共同努力取得研究成果的回顧、檢閱、梳理、歸納和再認識的文集,冀圖體現存史、傳承、借鑒之初衷。主要內容有代序、寫在什刹海九記出版之際、什刹海保護與什刹海研究和治海擷英、海域探微、文萃弘海、街海變遷、滄海遺珠、臨海名人、海子旅遊、三海園林、百家說海等篇章,並附有後記,總合並稱九記,全書共三十多萬字。九記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遵循曆史唯物主義精神,展示了飲水思源,不忘前賢之功,繼往開來,美景可期,尚需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冀望美麗的什刹海持續發展,永續利用。
一、海域溯源——什刹海的演變與古都北京城的新生
曆史悠久的什刹海,原是古永定河一段河身的河穀窪地。金代之前,未見有名稱的記載。自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改稱金中都,始有白蓮潭之稱。蒙古忽必烈汗於至元四年(1267年)命劉秉忠興建新都城,選址於金中都東北郊的白蓮潭,將白蓮潭一分為二,將其北部水域置於新都城的中心部位,稱積水潭,又稱海子。至元九年(1272年)將新建都城定名為元大都。至元二十九年(1272年)至三十年(1293年),由元代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獻策並主持勘測設計引白浮泉水,規劃設計並指揮施工的通惠河竣工,解決了水源不足問題。由杭州至大都城內積水潭的大運河(後世稱京杭運河)全線通航,積水潭成為終點碼頭。這一偉大工程為元政權的鞏固及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今日我們回顧曆史,對元初偉大政治家、古都城市規劃大師劉秉忠和享譽中外的元代偉大科學家、昭文閣大學士郭守敬的繼承與創新精神深感敬佩,對以他們為代表的古哲先賢以及廣大工匠們在規劃、設計與建設中付出的勞動與智慧,開創性地為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城築下的始基而深感自豪。
元明易代,明開始改建大都城,較之元大都城又有重大發展,最後形成“凸”字形的北京城輪廓,堪稱中國曆代帝都的傑出典型;但從水源開辟利用,尤其是以積水潭演變來說卻大為遜色。京杭運河積水潭的終點碼頭功能逐漸消失,水麵也逐漸縮小,形成什刹三海。曆經明、清兩朝建設與發展,這一區域逐漸建成獨具什刹海曆史文化特色的以居住功能為主體,融水利、休閑、遊樂、健身及民俗活動、宗教活動、文人雅集文化活動、群眾生活購物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動靜協調發展的市井寶地,凸顯濕地生態文明和人民性特色。但是至清末與民國期間,外敵入侵,戰亂不止,內亂外患,民不聊生,北京城基本格局雖然尚在,但社會、文化衰落,貧窮落後,城市麵貌雜亂不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數千年封建王朝統治的曆史,但是軍閥混戰,日寇入侵,革命尚未成功,就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是北京經曆的最慘痛的曆史,什刹海周邊經常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現象。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北平和平解放使得北京城的整體格局和風貌得到保護。同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定都北京,人民成了主人,北京換了天地,從此獲得新生。在城市市政設施建設方麵,僅1949年和1950年就連續疏浚了內、外城河道水係,包括什刹海上遊德勝門水關外的護城河及已經淤塞的六海水係,整治了周邊環境,恢複了什刹海對北海、中南海的供水,水流暢通,水清岸綠,麵貌一新。遺憾的是20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什刹海又遭到嚴重破壞,這場災難使得北京城和什刹海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什刹海迎來了繼往開來複興的新時機。
二、海域探微——什刹海走向新時代
海域泛指汪洋如海的積水潭水域曆經滄桑形成的什刹海三海地域,探微寓意從什刹海全局著眼、細微處著手,探求其發展之脈絡。其初衷是寄希望於從細微處探求保護、傳承、發展大計,研究什刹海海域資源要素的形成與發展來展示什刹海精神,回顧、檢驗、梳理、歸納什刹海14年間的研究成果提高再認識,為推進什刹海保護與研究建設工作進入新時代做出新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北京城市建設方針的四項指示(以下簡稱“指示”)和198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複(以下簡稱“批複”),指明了城市規劃建設的方向,確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質,明確要求北京的各項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必須服從、服務和充分體現這一城市性質。批複指出,首都北京是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規劃建設要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的獨特風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住宅和文化、生活服務設施,這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基本條件;大力加強環境建設,把北京建成清潔、優美、生態健全的文明城市。要求加強對首都規劃建設的領導,改革城市建設管理體製,解決條塊分割、分散建設、計劃同規劃脫節和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依據“指示”與“批複”精神和要求,市政府於1983年9月24日批準西城區什刹海風景區整治方案,成立了西城區什刹海風景區整治指揮部(簡稱指揮部),中共西城區委書記陳元任指揮部指揮。從1983年初冬起,開展了以軍民共建為主體的整治什刹海地區的群眾活動。1984年2月,由北京市常務副市長白介夫主持的整治什刹海動員大會邁出了軍民共建整治環境、綠化環境的關鍵的第一步,拉開了保護、整治、開發、建設什刹海的大幕。
1989年8月首都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在懷柔召開了西城區政府委托清華大學編製的什刹海曆史文化風景區總體規劃(以下簡稱“什刹海景區總體規劃”)專題審議會(以下簡稱“懷柔會議”)。會議要求,根據會議提出的相關意見進行修改後上報市政府審批。
在此關鍵時刻,中共西城區委、區政府於1990年2月批準成立了什刹海研究會。在研究什刹海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什刹海研究會為平台,以“內腦”與“外腦”相結合,以專家學者為主體,邀請各方有識之士和基層群眾參加研究什刹海的社會學術群體。
這一群體確立了以學術研究為先導、規劃先行的原則,堅持從全局著眼、細微處著手的研究方法,加強對什刹海景區經濟與社會、曆史與現狀的調查研究,在完善、實施什刹海景區總體規劃研究工作與編纂《什刹海誌》兩件大事過程中,形成協調促進的工作機製,為區委、區政府繼續規劃建設什刹海邁向新時代建言獻策做出了貢獻。
(一)軍民共建,整治什刹海
1983年,西城區委、區政府針對什刹海風景區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了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北京工作的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複精神,發揮了以軍民共建為主體的群眾路線精神,迅速推進了整治工作的進展,取得了精神的、物質的豐碩成果,為保護整治開發建設什刹海邁出關鍵的第一步,展示了軍民團結奮進,少花錢為民做好事做大事的精神和作風。什刹海研究會從成立之始即參加軍民共建什刹海義務勞動,在編製什刹海景區規劃的工作中繼承了這種精神和作風,進而形成優良傳統。
(二)明確景區性質、任務,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從1993年起,什刹海研究會重溫了1983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曆次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批複精神、學習黨的十四大及市委七屆八次全會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神,並結合什刹海景區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於1996年10月以“什刹海建設管理與展望”為題,向西城區委、區政府和區有關部門作了綜合彙報,其中心意見是在什刹海保護方麵存在的問題相當嚴重,其原因主要還是從領導到群眾對景區性質與功能定位的認識問題,尤其是一些領導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針對存在的問題,什刹海研究會在綜合彙報中建議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提出要進一步了解景區區情的優勢和劣勢,提高對景區性質與功能定位的認識,繼續整治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中的髒、亂、差,加強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以及大力發展旅遊業等建議。
1997年,什刹海研究會乘黨的十五大東風,聽取專家意見,建議區委召開“保護曆史文化名城與精神文明建設研討會”(以下簡稱“精神文明建設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1996年建議的繼續,進一步推進了環境建設的發展,抑製了成片拆遷破壞胡同肌理的開發,糾正了急於求成的想法;明確了寧慢勿亂、慢中求進的工作思路,建議在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文物古跡的前提下,引領什刹海的發展,提出“什刹海文化”新概念的研究,凸顯新時代的特色。這次研討會強調了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都的高度,以曆史唯物主義思想來認識什刹海,研究、建設、弘揚什刹海文化,為營造什刹海良好的文化環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