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地區是北京麵積最大的曆史文化保護區,這裏自西北向東南有西海、後海、前海三個水域(亦稱積水潭、後海、什刹海)。元代(1293年)起,京杭大運河北方終點碼頭在此延續百餘年,有過“舳艫蔽水”的盛況。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這裏曾是北京民眾消夏納涼的地方,什刹海堤上的茶棚與小吃攤等組成了“荷花市場”,可見接天無窮碧的蓮葉和映日盛開荷花的景色。什刹海有眾多廟宇、府第、名人故居、老商號,又有相當數量保持原格局的胡同與四合院,其中“金絲套”是什刹海的一個特殊地區,亦有人稱之為核心地段,一定程度上保持其風格特色。什刹海地區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和民俗傳統,過去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各階層文化在這裏共存共融,充滿了北京城的大量記憶。可以說這裏的一磚一瓦都展示著曆史的印記,一草一木都訴說著傳說的故事。當今什刹海雖然增加了許多新因素,仍然是京城一道絢麗燦爛的風景線,並成為京城的一個旅遊勝地。
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進行危房改造,出現了房屋建築大麵積被拆除,胡同消失的局麵。雖然這有利於水、電、氣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居住在破爛不堪大雜院中居民的住房條件,但在成片拆除前,許多地片對其中的文物沒有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界定,當時有些人也沒有認識到一些建築和街區的曆史意義,沒等到調研清楚或達成共識,就已經拆除消失,造成了不少遺憾。我認為城市中曆史文化遺存越多,城市景觀就越豐富,獨特的風貌更顯現。不可否認,在保護曆史文化名城時,我們麵臨著諸多矛盾和兩難問題,如:保護與建設、保護與利用、保護和保持生活延續,並適應當今的生活,還有資金、法律建設等問題。
各級政府應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為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以部署實施,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在對曆史文化區域的規劃、實施科學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曆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利用,使群眾從中享受和受益。在專家學者的倡議下,我國已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的各項活動,加強對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宣傳,讓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愈來愈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共同擔負起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傳承與連續。
在城市成片改造建設的過程中,什刹海地區的風貌格局基本上得到了保護。20世紀80年代初,沿各海進行了整治、綠化、美化,疏通了水域,改善了水質。北京市政府於1992年9月批準“什刹海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總體規劃方案”,並付諸實施。什刹海地區還原風貌工程,使海子水質不斷改善,景觀更加美麗。這是在西城區委、區政府領導、有關專家和廣大群眾的參與、努力下,取得的今日之成績。目前,什刹海正在與京杭大運河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什刹海地區的文物修繕、有關博物館的規劃建設等一係列工程已經開始。北京中軸線西側一個風光更加秀麗、更有曆史韻味的什刹海將展現在人們麵前。
什刹海研究會成立於1990年,二十多年來,研究會以區域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傳承曆史文化,積極發掘和研究什刹海地區的曆史文化,廣泛進行實地調查,召開各種類型的研討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編輯出版了相關書籍,為什刹海地區的保護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什刹海研究會的《什刹海九記》編輯部成員和專家經過精心調查、潛心研究,編寫了《什刹海九記》一書。書中的每一“記”都從不同方麵對研究工作進行了歸納總結;每一“記”又通過實踐對先前的研究深化認識進行了綜述,為今後什刹海的保護開發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可以說這是一部文獻類的書籍。在此淺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此文祝賀《什刹海九記》的出版。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