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百家說海(2)(1 / 3)

今年是什刹海保護整治規劃20周年。這個規劃是1984年做的,經過八年,1992年市政府正式批準總體規劃。之後,在90年代的時候,又應西城區區政府的邀請做了什刹海這片地區的控製性詳細規劃。區政府已經聽了兩次彙報,提了不少意見。在做控製性詳細規劃的時候,我們就建議將這個保護區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當初做總體規劃的範圍是146公頃,水麵是34公頃,鑒於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建議把保護區範圍擴大到二環路以內,北中軸線以西,鼓樓西街以北,把什刹海南邊一塊,一直到護國寺也包括進去,這樣就有將近4平方公裏了。這應該是北京最大的一片保護區了,是除了皇城之外,最重要、最大的一片。經過兩次的規劃,我們又跟蹤了規劃的實踐,作為什刹海地區保護整治規劃的負責人和參與者,麵對20年來保護整治工作的風風雨雨,感慨是很多的。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有了這個保護規劃,由於市政府、區政府領導的重視,由於有很多專家學者和各方麵人士的關懷和支持,什刹海這片北京最大的曆史文化保護區在總體上講應當是保住了,體現出了濃鬱純正的古都風貌。

我們跟北京其他地方對比看,除了故宮、天壇,作為城區整體講,這塊地方是相當幸運的。沒有被高樓大廈搞得麵目全非,總體上得到了保護。物以稀為貴,今後什刹海這片地區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還會日益突現出來,因為今後想找到這樣的地方實在是很少了。我覺得今後什刹海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出來。但是,什刹海地區的保護整治工作由於種種原因,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遠遠沒有達到當年規劃的目標,這也是實際情況。所以,這次什刹海研究會召開什刹海地區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我覺得是非常及時和非常重要的。我願意在這個會上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我主要談的是對保護規劃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的回顧,哪一些我們應該堅持。

第一,對什刹海地區的定位。市政府定位為什刹海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是比較確切的。它曆史悠久,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同時是北京難得的一片水麵。前三海是皇家園林,是封閉的;後三海是民間的,也是開敞的。曆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個統稱,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正道出了它的特色,是它的個性。經過20年的規劃看,堅持這樣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引入歧途。拋棄了文化積澱,那將會鑄成大錯。實踐證明,這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定位也是經過領導、專家多方麵的反複論證定下來的。

其次是建設方針。總體規劃提出“保護、整治與開發”的方針,鑒於什刹海景區地垮兩個行政區界,管理難度大,區委書記陳元同誌又加上“管理”二字。我們最後定的方針是“保護、整治、開發、管理”的建設方針。一般曆史文化保護區主要是提保護和整治,當時為什麼加上“開發”,因為範圍實在是很大,政府拿不出很多錢來,所以還得開發出來,要籌措資金。這個地方很複雜,兩個街道辦事處管,所以還提出要加強管理,這個方針總的來講還是比較合適的。90年代初的時候,什刹海地區也經過一小部分的房地產開發,建了一些高檔四合院,搞了兩個試點,一個是西海的北沿,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我們規劃的是傳統四合院,但具體是找來香港建築師做的建築設計。他們對四合院很不了解,就做了兩層樓的院落,不倫不類,現在成了爛尾樓。在鴉兒胡同我們堅持搞了五六套的高檔四合院,但是總的來看,我們覺得房地產開發在這裏恐怕是不合適的。所以在90年代首先開展的是“胡同遊”,搞得不錯,很多的外賓感到通過“胡同遊”真正接觸到現代北京人的生活,現代生活又在一個傳統的四合院內,感覺到很親切,感覺是活的文物,感到曆史與今天相互交融。後來又開展了“水上遊”,把“水上遊”與“胡同遊”結合起來,這還是不錯的。還有文物古跡的開發,如恭王府花園,也是不錯的。因為有生意,酒吧就自發地沿著前海、後海、銀錠橋周邊蔓延開來,十分火爆。我覺得這裏有好的一麵,什刹海這個地方逐漸被人家所接受,人氣旺了,但是這種開發缺乏引導,帶來很多問題,如交通問題、治安問題、擾民的問題,特別是景觀上的私搭亂建,急需引導。煙袋斜街也經過了初步的整治,把一些私搭亂建拆除了,煙袋斜街也逐漸火起來。

總的來講,旅遊開發是好的。但是怎麼開發,怎麼引導,還值得研究。另外,管理問題是更重要的問題。在1992年的時候,就提議市政府,管理的體製問題要理順。當時的市領導也責成主管市長抓,後來都沒有落實。所以一直到現在,管理體製還存在問題。多頭領導,使這裏沒有發揮出整體作用。管理處跟街道的矛盾也是有的。總之,堅持一定要把保護放在這個地方的首位,保護、整治、適度的旅遊開發,比較協調集中的統一領導,走這麼一條路,可能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是規劃的原則。當年總體規劃提了四條原則,第一條是“繼承優良傳統,充實活動內容”。第二條是“保護文物古跡,展現古都風貌”。第三條是“近期現實可行,遠期理想美好”。第四條是“全麵綜合規劃,講求實際效益”。三個效益都要有,首先是環境效益好,第二要有經濟效益,這個經濟效益也不能盡為少數大款服務,還得為老百姓服務,因為這個地區是民俗地區。以後又增加一條,“堅持市井民俗,再現城市園林”。這裏的園林,是與城市的居民融為一體的,沒有圍牆,沒有界限,也不收門票。一共這麼五條。什刹海和天橋是北京最有人民性和民俗特色的,但是什刹海跟天橋仔細辨認還不一樣,天橋是代表當時社會的下層勞動人民,而這裏的民俗,有一點八旗子弟遺風的味道。這個地方民俗檔次不一樣,有煙袋斜街、古玩店什麼的,所以保持這個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後來,又把前海、後海、西海的功能特色做了界定。前海比較熱鬧,交通也比較方便,這個地方還有荷花市場、“烤肉季”,等等,定作熱鬧的地區。後海麵積大,王府多,深宅大院多,水麵最深最大,可定為安靜休閑區。西海作為垂釣區,結果不太成功,搞個高釣區矛盾很大,因為什刹海是無遮擋的,把魚放進去,老百姓連夜給你撈出來,拿他也沒轍。什刹海研究會提出西海的定位是增加文化內涵,因為北麵彙通祠是一個文化內容,還有郭守敬紀念館,再加上新街口北大街的改造,可以增加文化內涵,把這個地區搞起來。堅持這麼幾條原則,從功能上、特色上堅持這個原則沒有錯。

第四,20年來什刹海走的是一條漸進式的建設路子。看起來慢,麵貌變化不是太大,我個人覺得這樣是對的。“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在這兒受不了,變得大家都不認得了。北京好多地方都是在幾大變中變沒了。曆史文化保護區的建設方針就是要堅持漸進式,反對大拆大建。要看到,曆史街區的形成是幾百年的事,什刹海從元大都算起有七八百年了,曆經元、明、清、民國、新中國。這麼厚重的曆史積澱,現在留下來的東西,地上的地下的,有形的無形的,太豐富了。我們如果急急忙忙的搞,肯定要搞掉。所以經曆這麼長的曆史積澱,需要很好的保護,需要很好的整治,但是必要的更新改造還得要,我們也不能說過去破破爛爛的都要,還要跟上時代。保護是保護它的曆史文物,保護它的傳統風貌,對一些破舊的環境要整治,對一些落後的基礎設施要整治。麵對旅遊的發展,交通問題還得解決,我們留住的是精華,去掉的是糟粕,落後、貧窮、混亂一定要去掉。同時旅遊的開發也要有節製,不能像周莊那樣,人滿為患,最後起到破壞作用。旅遊也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要保持生態的平衡,不能都蓋房子,到處都收錢買票。這個不行,要保證有的地方就是不花錢的,如老百姓來這鍛煉。保持旅遊功能與社區居住功能的平衡。比如這裏的“胡同遊”,如果遊到沒有人住了,那麼人家也不來了。對胡同的居民有些要逐步地淘汰,老住戶慢慢留下來,有文化的名人留下來。很多的文化名人都住在這裏,因為他喜歡這裏的環境,包括過去侯寶林。他們家自己題的匾是“一戶侯”,增加了這個地方的文化內涵。“胡同遊”到這樣的家庭訪問訪問,就是非常好的文化財產。這個地方應當說既是一個文明社區,又是一個比較有水平的、高級的(我這個高級指的是文化上)、文明的、曆史內涵非常豐富的、非常有特色的旅遊區。動與靜平衡,既要有很熱鬧的地方,也要有很多安靜的地方,還要有繼承和發展的平衡。總之,隻有這樣,才能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避免兩個:一個是亂拆亂建,幾年大變樣,變得都沒有了;一個是什麼都不能動,這個也不行。

第五,20年來,什刹海堅持了一條規劃、建設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路子。我這裏大力表彰什刹海研究會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出了很多的書,沒有一個北京的景點能同時出這麼多學術研究的成果,我覺得是沒有的。而且他們經常寫“實話實說”送區政府,這個是真難得。我是他們的顧問,我說願意當你們的顧問,很舒服的,跟你們在一起我覺得非常舒服。什刹海有市、區、管理處三級領導,有全國最著名的專家學者的關注指導。什刹海研究會請的專家有已故的單士元老先生,有現在健在的侯仁之老先生、張開濟老先生、鄭孝燮老先生、羅哲文老先生、吳良鏞老先生,這些老先生別的會請不動,什刹海研究會開會,他們隻要走得動就會來。這可真不容易!這片地方讓這些專家不能不來。北京也就是這片地方值得保護了,如果沒有了,北京除了皇宮之外,民間的東西就不多了。

以上五點,是20年來的基本經驗,應該堅持。相信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加大力度,什刹海會越變越好。

——2004年

朱自煊:《什刹海應成為一個特區》

1983年,我到日本訪問。因為之前在日本的雜誌上了解到該國當時正熱議“町並保存”問題,即一種保護傳統建築群地區的措施,將“傳統建築群集中與周圍環境一體形成了曆史風貌的地區”劃定為“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地區”,並規定這類地區要製定保護整修的計劃,要保存那些並非文物的“傳統建築”,還要保存體現傳統風貌的“環境物價”。訪問期間,去了京都和奈良兩座古都,參觀後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從日本回國後,正好有兩個項目找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建築係做規劃:北京什刹海和安徽屯溪老街。什刹海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曆史街區,它與文物不一樣,文物是靜的保護,要求按原樣保護,但可以利用,並可改變以前的使用途徑,如北京故宮,現在就成了博物館;可是保護曆史街區,老百姓的生活還在延續,但風貌不能大變,它是一種活的保護,能讓人們接觸到大量的民間物質與非物質的遺產,既生動又有趣。

1984年,西城區政府領導居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工作,打通了環湖道路,清理了淤泥。搞完整治後,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想到要做一個總體規劃。

我和鄭光中老師剛著手做什刹海地區總體規劃時,麵對該地區豐富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首先要明確這一曆史街區的定位。通過調查研究和眾多老專家的評議,明確其定位是“什刹海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這是由這一地區800多年的曆史和特殊人文地理所形成的,也符合首都城市性質。20多年過去了,這一定位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什刹海曆史街區市井與水麵園林相互融合,既是市井街區,又是旅遊風景區。什刹海地區的居民也分好幾類:一是貴族,如王公大臣,該地區有好幾個王府,如恭王府和醇親王府;二是高官,過去有,現在也有很多國家領導人在這裏住過,如葉劍英、徐向前、楊尚昆等;三是社會名流,如梅蘭芳;四是平民百姓。所以,什刹海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活動中心,也是侯仁之先生所說的北京“最有人民性的地方之一”。

在20世紀80年代,什刹海地區的定位中主要還是以旅遊風景為主,對於嚴格保護胡同肌理的認識還不夠,但由於這兒開發難度大,所以一直是按保護區在做規劃。先是整修,然後是進行景點建設,如在前海的北岸做水榭,恢複彙通祠,修建望海樓等。90年代初,大規模的招商引資風潮也席卷這裏。西城區想開發什刹海,將其改造成高檔四合院。麵對這波開發洪流,我知道憑自己的力量抵擋不住,但要求由我們清華來做規劃。在這種背景下,規劃了兩片地方,一片是西海北岸,一片是廣化寺旁邊的鴉兒胡同,後來按規劃蓋了七八個院落。其實還有白米斜街也做了規劃,但是被領導否決了。又做了幾輪控規,基本思路就是更嚴格保護胡同肌理、院落及水麵、綠化等曆史環境。西城區、當地街道和清華大學長期融洽合作,為保護什刹海曆史街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過頭來看,什刹海曆史街區最為可取的有三點:一是曆史真實性,這是曆史街區保護中最要緊的,不能都是假古董;二是風貌完整性,不能有太多新的東西;三是生活延續性,這是曆史街區很重要的一條,它不是死氣沉沉的,是有活力的,要與新功能結合,要有特色。

曆史街區的保護、整治是一項長期工作,牽涉經濟、社會、曆史、文化。因此,必須走一條漸進式的路子,即以保護為主,在整治、更新、改造上應是小規模、小尺度的漸進式推進,堅決反對大拆大建。20多年來,北京老城很多地方改造得麵目全非,而這裏基本上保持著傳統風貌,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大馬路,這是十分難得的。而且,通過這20多年的不間斷整治,也使什刹海變得更美,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了,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子。保住這一片地,是什刹海曆史街區最大的貢獻。保住什刹海,也就是把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保住了,從而在北京老城區中增加了一處最吸引人、最具民間代表性的曆史文化保護區。

我對什刹海曆史街區很有感情,但也感到很無奈。什刹海曆史街區現存的最大問題是管理體製。在什刹海街道下有一個管理處,但這麼重要的一處地方,僅當作一般街道進行管理,是不夠的。我希望什刹海曆史街區應該成為一個特區,它不亞於金融街。但金融街是現代的,什刹海是曆史的。作為古都最富有特色的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絕不是一個街道辦事處能承擔得了的。它是一個品牌,不僅是西城區的品牌,還是北京的品牌。然而,現在西城區政府的認識程度還遠遠不夠。1992年市領導聽取並通過什刹海總體規劃時,什刹海管理體製問題,就是一個留待解決的遺留問題,至今又過去了17年。這是什刹海地區科學發展的一個大門檻。

什刹海地區今後的發展,還是要充分挖掘其曆史文化的內涵。一是名人故居。如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等。這兒的名人特別多,如果過世了,有願意公開其故居的,就可建個紀念室,如不願意公開其故居的,則可在門口立牌介紹其人其事。如果能將故居整合成一個係列的話,將大有可為。二是廟宇。眾多廟宇寺觀曾在此興建,相傳這裏有十座名刹,故名“什刹海”,至今還保存有廣化寺、火神廟、海潮庵等。廣化寺,是北京佛教協會所在地;火神廟,是北京道教協會所在地。如果能以這兩個廟為主,再把其他八個廟清理出來,真正恢複其廟宇文化,這對建設和諧社會很有意義。三是恢複民俗活動。自古這裏就有不少民俗活動,冬天有冰床冰嬉,春末夏初有浴馬,盛暑觀荷,中元節放河燈等。如能恢複,則這兒將更添神采。四是曆史街區的延續和適應現代生活,達到可持續發展。

——2009年

編者話:朱自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什刹海研究會學術顧問。

朱自煊先生作為什刹海地區保護整治規劃的負責人和參與者,是什刹海整治、規劃、發展、保護工作全過程的曆史見證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什刹海經曆了30年的風風雨雨。期間,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挫折的苦惱,也有遺憾的“敗筆”;既有曆史的反省,也有深情的期望。規劃工作的甘苦與是非,規劃思想演變的認識與提高,盡在朱自煊先生說海的感慨之中。朱自煊先生對什刹海地區規劃過程和思想認識進行了全麵回顧,從實踐中總結出二十年來五條重要經驗,值得今後從事規劃的人們認真研究借鑒。

2009年,朱自煊先生發表了《什刹海應該成為一個特區》一文。在回憶了他對什刹海認識的過程和規劃工作的進展與成果後指出,“什刹海曆史街區現存的最大問題是管理體製”,“作為古都最富有特色的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絕不是一個街道辦事處能承擔得了的。它是一個品牌,不僅是西城區的品牌,還是北京的品牌”。朱自煊先生坦率地指出:“現在西城區政府的認識程度還遠遠不夠”,“1992年通過什刹海總體規劃時,管理體製就是一個留待解決的遺留問題,至今又過去了17年。這是什刹海地區科學發展的一個大門檻”。

朱自煊先生對什刹海充滿感情,回顧幾十年規劃建設過程時,又時常感到很“無奈”。作為著名城市規劃專家,他積極參與了什刹海規劃實踐,探索方向、深入研究、直麵矛盾。在他的文章中,對什刹海的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和解決問題的建議,展望美好未來。

朱自煊先生為什刹海規劃建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值得什刹海研究者、保護者、實踐者研讀。

鈕德明:《對什刹海價值的理解和保護開發的思考》

在文稿第一部分提出以下看法,首先提出和諧與包容是什刹海文化的靈魂。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京都,曆經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從統治全國政權來說,元明清分別是蒙古族、漢族、滿族,清朝之後又是漢族,漢族與其他民族交叉更替統治。每當朝代更替,統治者爭天下時,確實爭鬥很激烈,很殘酷。但是作為民族本體、民族文化來說,在曆史進程中,基本上還是彼此共存,相互影響且逐漸滲透融合,在國家統一前提下實現中華民族和諧發展。什刹海地區正處於多種民族交往的前沿,長期以來形成京城內國際國內商貿、文化交融的中心,多民族聚集居住,宗教信仰盡管有所不同,文化差異較大,生活習俗也不一樣,但可各得其所,同存互融發展,鮮明地折射出中華民族寬容和諧、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環顧當今世界,在許多地區民族間仇恨連綿,宗教之間爭鬥不斷,世無寧日,矛盾複雜。在此大背景下,什刹海地區所體現出來的民族間、宗教間,自然文化、社會(社區)的和諧與包容統一的精神有現實的啟發意義。中華後人及海外來客將有所感悟,什刹海地區向世人所展示的是中華民族和諧包容、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

第二,對什刹海的生態環境明確提出“城市生態環境,本來不可能是純自然的。實際上是加工了的自然。什刹海是借助自然,師法自然,又融合於自然,是‘自然加人工’的傑作。”追溯曆史,今人之能享受什刹海,乃受惠於我們祖先在城市選址、規劃、設計上的超前思想。早在13世紀60年代,忽必烈在籌建都城時,就把城市的水環境作為一個主要考慮要素。把幾個串聯的水麵作為都城中軸線的一個組成部分。北京城為證,什刹海等三海為證,城市建設與環境相融合的思想,在中國早已萌發,並有了偉大實踐。正因如此,在北京市中心有什刹海這樣一塊自然之腎的水麵、濕地,實在來之不易。生態環境包括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社區)之間的和諧統一,什刹海地區的天人和人際兩種關係既包容又協調,既有明確的思想觀念,又有係統的工程實踐;既天人協調,又人際協調等特色。什刹海地區多元文化並存與交融,既有官宦仕族文化,又有市民大眾文化;既有曆史文化,又有現代文化;既有多種宗教文化,又有多種民族文化;既有政治文化,又有藝術文化;既有建築文化,又有園林造景文化。什刹海是中華文化的全景圖,多種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天長日久逐漸形成不同文化和諧相處的綠色大家園。

縱觀什刹海地區的文化交流平台功能演進,是與北京的首都地位、性質、功能的變遷密切相關聯的。曆經元明清至民國,隨著朝代的更替,水環境的變化,什刹海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多變,但其雅俗並存、兼而有之,並且雅俗貫通。什刹海應保持既俗又雅的風格,並且俗得要有雅氣,不能停留在粗俗層麵上,不能發展到讓居民大眾厭煩的地步;雅得要親民,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不能孤芳自賞,高不可攀。不搞大型廳堂樓館,不搞鬧市型街市,破壞和諧幽雅的環境。從現實人們的文化追求和欣賞心理的趨勢看,還是俗中求雅為好,這樣更顯人民性特色,從“雅俗共賞”到“俗中求雅”,可能是什刹海的較好選擇。

關於什刹海的形象與特色,作者認為至今還遠沒有被充分認識,要從廣度、深度精心開挖。作者一連串開列出多達13項內容,從什刹海是當代北京的“清明上河圖”到什刹海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話,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互融的文化平台;從什刹海是京城龍脈、文脈、水脈的交彙點,到什刹海是特大城市中心區少有的天人和諧、人際和諧的生態區等都有涉及。什刹海與長城都是北京有名的景點,但什刹海的知名度卻相差甚遠,應努力建成為如同長城一樣的世界級的旅遊項目。

在文稿第二部分“關於什刹海保護與開發的一些思考”中,作者主要提出如下建議:一、對什刹海景區的保護首先要著眼於整體格局,什刹海地區是水域、湖岸、園林、胡同、四合院、文物古跡等多要素組合的人與自然和諧有序有機整體。整體大於、美於局部之和,要有統籌兼顧的整體觀念。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積澱,對此要有深刻的理解,“知其為寶,才能以寶待之。要有傳承曆史遺產的責任感。深感重責在身,才不會掉以輕心”。二、“要明確什刹海地區的美有形、有韻更有神。‘形’可以靠技術,而‘韻’與‘神’則需要藝術”,是藝術的再創造。如果有了形,卻失了韻和神,猶如一個植物人穿著時髦的衣服,雖生猶死。“世人期待的是一個活生生,具有傳統特色的什刹海”。三、“什刹海是個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地區,湧現許多酒吧,從而引發不少爭議。”“酒吧的‘吧’實質上是一種文化休閑之處。中國人的茶館也可以稱之為‘茶吧’。”改善內部環境與設備,可休閑聊天,可商務洽談。四、“什刹海的保護與開發是項巨大的社會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至少要靠政府力量、企業力量、非政府、非盈利部門的社會力量、國際力量等四種力量的整合。“當務之急,建議抓四件事:1.由西城區政府主持組織一個多學科,高層次,綜合性,又較超脫的官、產、學專題班子,深入研討什刹海的價值內涵和保護開發的指導方針。2.組成有權威性的,有綜合協調能力的領導小組和集中統一的指揮機構。3.把握北京市正在準備奧運會、編製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修改城市總體規劃的機遇,把什刹海保護開發問題提高層次,作為首都發展中一件大事,列入高層領導機構的議程。4.在保護與利用的總體思路和規劃正式修改確定之前,對該地區嚴加控製,不允許擅自拆改翻建。對極少數試驗性項目,也要特事特批。”

——2004年

編者話:紐德明,曾任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綜合處副處長,北京市政府首都發展戰略總體研究部副主任,北京決策谘詢中心主任、研究員,北京市西城區專家顧問團成員。

《對什刹海價值的理解和保護開發的思考》全文約9000字,共分“對什刹海的價值的一些理解”和“關於什刹海保護與開發的一些思考”兩大部分。紐德明先生認為,什刹海文化的和諧、包容特性是什刹海文化精髓所在,涉及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內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指出,什刹海的生態環境很重要,從大都建城之初,即“容”水於城中,什刹海之水發揮濕地功能,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區)之間的和諧統一。天人之間、人際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既包容又和諧統一,多元文化並存、交融,雅俗貫通、共賞。為了對什刹海做出更深度的解讀,就什刹海的形象與特色開列出13項內容,對研究什刹海、建設什刹海、宣傳什刹海,提高什刹海的知名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城建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雙重角度提出,什刹海地區的保護與開發不僅是城建工程而且是藝術再創造。“形”可以靠技術,而“韻”與“神”則需要藝術。紐德明先生的觀點係統、全麵,為我們進一步認識什刹海、建設什刹海、保護什刹海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議。(全文請見《什刹海研究》(三))

趙光華(1924—2012年):《關於什刹海的幾個問題》

什刹海的水域風景這個特色、本質,須加強水域的保護。現在水域正逐漸地被侵占而消失、縮小。很明顯,楊柳灣消失了,前海西邊的稻田消失了,這是大麵積的。“套河”消失了,廣化寺前邊那個放生池也消失了,三座橋那個禦河也沒了。還有一些明渠,恭王府旁那條明渠也沒有了。再如:在什刹海,“居住”和“旅遊”都是很重要的,而“居住”是第一性的,“旅遊”隻是第二性的。還是應該突出“居住”,不管什麼級別都是居住性質。又如,不能把前海就劃為專門的旅遊區,這麼分工太硬性,也不一定合適,相對來說前海增加的旅遊項目比較多一些,這是可以的。另外,為了保持居住區的寧靜,要適當限製過境交通。

我認為首先應該抓住曆史文化的核心。我們隻是反映過去曆史的真實。有些東西曆史上是核心,我們今天不能把它當成核心。如果今天也把它當成核心,就不是批判地繼承了。但研究曆史,我們可以如實反映,過去舊時代就是那個情況。那麼中國曆史文化過去舊的核心是什麼,肯定地說,離不開儒道互補。從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看,中國是一個儒道互補的國家。比如我們舉出三個曆史人物來:一個關漢卿,一個納蘭性德,一個曹雪芹,都是與什刹海有關係的。我們研究反映他們,就要如實反映他們所在的時代和他們所體現的曆史文化的核心。這三個人都有一個共性,首先是品格。假若我們能把這三個人物拿出來搞點展覽,表現他們的品格和成就,肯定得到大家的同情和讚揚。現在不知道衛生部什麼時候搬家,不知道那房子到底歸誰,要是能夠支持我們,拿出些房子來搞個納蘭的展覽,那是很好的。關漢卿的展覽可能放在東邊,什刹前海東邊的水麵上,離鬧市比較近的地方。曹雪芹的問題可以請教一下周汝昌先生,看他怎麼看,擱在哪兒合適。你要搞這麼三個銅像,比現在城市抽象派的東西強多了,再加上比較雄厚的展覽內容,文化的核心就突出出來了。

——1997年

編者話:趙光華,北京園林史專家,園林科技所教授級高工、恭王府建設和保護顧問。

《關於什刹海的幾個問題》是趙光華先生1997年在保護曆史文化名城與精神文明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發言中心是展示什刹海的特色與本質,主要內容首先啟示我們水是什刹海的生命線,要保護什刹海的水麵、水係、水渠;其次明確指出“居住”和“旅遊”都很重要,而“居住”是第一性的,“旅遊”隻是第二性的,建議要突出居住功能;第三明確建議要正確認識,研究與弘揚什刹海的曆史文化是工作的核心,且有具體建議。總之涉及什刹海景區生命線、性質、功能定位和發展前景,在當時為完善景區總規、實施總規發揮了積極作用,時至今日仍有研究借鑒作用。

王東:《落實可持續發展觀保護建設什刹海》

什刹海研究會14年來開展什刹海研究工作的成果,在縱、橫兩個方麵(深度和廣度)都得到進一步深化與進展。

以《什刹海誌》為例,在縱的方麵,把什刹海形成的曆史從兩漢的治水,高梁河故道到金中都東北郊的白蓮潭、元大都的積水潭,以及明清民國以來跨越千年以上曆史空間的演變,都做了探討和研究;在橫的方麵,涉及水利、漕運、工商、交通、文學、藝術、文教、科研、古跡、街巷胡同、民俗民風、人物、旅遊與當代規劃建設等各個方麵。專業的內容貫穿著曆史,曆史的敘述融彙了專業的內容,二者互為補充、交相輝映。與此同時,什刹海研究會對什刹海地區的曆史與現狀作了較詳細的調查,並參與了什刹海景區總體規劃的編製工作。

縱橫兩個方麵深化研究的成果為什刹海開展綜合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今後什刹海的研究工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開了個好頭,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工作環境。

14年間,什刹海研究會團結、聯絡了一批專家、學者、有識之士和基層群眾,廣交朋友,形成研究什刹海的群體,推動了什刹海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做了許多實事。讓人們逐漸認識到,什刹海地區以其麵積之大,曆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環境之優美,稱之為文化寶庫、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向全國人民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在發展中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保護自然資源、保護人類曆史文化遺產角度看,在應該保護的地區實行保護政策也是發展,這種保護是為了可持續發展。

位於曆史文化名城北京西城區境內的什刹海,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豐富而深厚的文化積澱,是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隨著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逐步深入人心,什刹海的曆史文化價值逐步為人們所認識,對曆史文化的保護意識逐步增強,什刹海的影響也逐步溢出區界、市界、國界。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聯係實際、統籌兼顧、深入探討什刹海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一項永恒的重大課題。

如何使什刹海曆史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使什刹海成為北京乃至中華曆史文化的窗口,代表東方文化與時俱進走向世界,需要幾代人付出不懈努力。應不斷提高認識,樹立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尤其應進一步推進“知海”、“愛海”、“護海”、“建海”的發展戰略,明確知海和愛海是護海、建海的前提,護海和建海是知海、愛海的落腳點。

西城區政府是代表北京市政府、中國政府管理什刹海的。西城區政府的領導也表示,作為政府首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好這個地區的曆史風貌和格局,保護好什刹海地區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傳承發展永世利用。

曆史是人民寫的,它可以刻在石碑上,寫在書本裏,也留在人民心中。誰在保護、建設什刹海,誰在破壞什刹海,人民心中明明白白,曆史記得清清楚楚。人民不會忘記,1949年建國後百廢待興,是人民政府於1950年即組織什刹海的疏挖整治工作。廢田還湖,挖除淤泥,增加水工設施、擴大水麵、美化環境,使什刹海麵貌大為改觀,大得民心。人民也不會忘記,繼1950年以來疏挖什刹海33年後的1983年,軍民合作,拆除違章、進行綠化,清除淤泥,恢複水麵,展現了水清岸綠,而且還打通了後海南沿濱河路,大大方便了群眾,這也是大得民心的工程。同樣,人民也不能忘記,清末民國期間那些悲慘曆史,不會忘記“文革”期間,那些大筆一揮的領導使數百年來人們傳誦的寶貴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遭到無情破壞。

凡是善舉,都會成為人民心中的豐碑;凡是重大破壞行為,都會成為千夫所指載入曆史,曆史將證明其功過對錯。我們對待傳統曆史文化的保護,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護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時代的發展弘揚其精神。

什刹海研究是門科學,是一種文化,研究什刹海、發展什刹海,國內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汲取教訓、借鑒經驗非常必要。但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從中國國情出發,結合北京、什刹海的實際,研究並深入挖掘,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使什刹海文化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走向世界,普惠於世界。

一個例子是陝西扶風法門寺,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曆史了,在公元618年建立的唐王朝時代法門寺也達到興旺的頂峰。佛指舍利寶塔和佛殿等宗教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民風民俗、手工業的發展,彙聚了人文、曆史的精華。以法門寺為背景,發生在明代正德年間(1510年)的民間故事“法門寺”被編成了京劇、秦腔以及全國各地方劇種的傳統劇目,形成了一種法門寺文化。有專家提議,設立“法門寺學”,以深化法門寺文化的研究,確立其曆史、文化、學術地位。

另一個例子是在埃及。古埃及王朝文化是公元前4000年就存在的古代文明,有象形文字、紙草文字和碩大的金字塔、氣勢恢宏的神殿。在公元前300年,古埃及的文明終止了,出現斷層,古代文明失傳了。公元1799年拿破侖征服埃及,法國軍官在亞曆山大城附近羅塞塔鎮發現了一塊玄武岩石碑,是慶賀托勒密五世登位慶典於公元前205年用三種文字刻成的。一種是象形文字,一種是通俗體文字,還有一種是希臘文字,但是它成了失落的文明,無人認識的“天書”。但這本“天書”卻是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鑰匙,很多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學者紛紛投入研究,但多年一無所獲。這時,一個叫商博良的青年出現了。這位通曉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阿拉伯語、敘利亞語、波斯語和科普特語等各種語言甚至對中國古文都有所涉獵的罕見神童,第一次見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產生了濃厚興趣。從羅塞塔碑被發現後的10年(1809年)開始,19歲的商博良開始了對古埃及文學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1822年,經過潛心研究,他在同伴止步不前的地方繼續尋求新的突破,發現了象形文字內在的聯係,發表論文成功解釋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花費了數十年的時光,為後人開辟了讀懂埃及的道路,把死的文物變成為活物向導,引導人們視線進入數千年前的文明世界。在其學術的影響下,奠定了一門新學科《埃及學》的基礎。可惜商博良英年早逝,生前還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一些學者的輕視、排斥、非議。然而真金不怕火煉,就在他去世後的34年,埃及又發現了用埃及世俗體象形文字和希臘文寫成的古埃及文獻,後人釋讀的結果又一次全麵證實了商博良理論完全正確。可見要讀懂一部曆史要付出多麼巨大的代價!

由此聯想,什刹海曆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什刹海是曆史文化遺產,研究什刹海就是要讀懂什刹海這本曆史書,需要熟知什刹海演化過程的人才。人才要靠挖掘、吸引、招攬、培養,人才要經過實踐的鍛煉才能成長。總之,對什刹海文化人才培養的認識,是一個具有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影響到今後什刹海研究是否後繼有人,至關重要。

什刹海研究會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在著名老專家們的努力下,帶領眾多中青年專家學者,密切聯係群眾,編印了研究什刹海的重要文獻和書刊,其中《什刹海誌》被專家們評為創造性、開拓性作品,是全國101座曆史名城中前所未有的創舉,開了研究什刹海的好頭。衷心希望經過大家的努力,將來可以形成一門《什刹海學》,培養一批能讀懂什刹海曆史的規劃家、建築家、史學家、文學藝術家及能發掘什刹海文化內涵、會做學問的專家學者,開創各種文化形式,弘揚什刹海文化。要創造條件,促進他們茁壯成長,寄希望於後來的領導者的領導和支持,寄希望於青年一代專家學者。

什刹海研究會今後的工作還是要注意強調超前、綜合、可操作性的原則,為政府決策提出建議。

1.要老中青結合,以中青年為主,發揮各自優勢,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開展研究活動。

2.專家與民眾結合,廣泛收集資料、發揮專家學者開展係統研究的優勢與民眾社情民意結合,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

3.保護曆史文化傳統,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結合,向未知領域進軍,為讀懂什刹海做出新貢獻。

4.內容與形式應多樣化,針對詩詞、藝術、宗教、王府、民居等多種多樣的內容,采取座談會、報告會、研討會、理事會等多種活動方式結合的形式研討,可以是專家們的合作,也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

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研的成果與建設的實施相結合,近期與中遠期相結合,兼顧可行性。

6.與會外組織合作,可分可合開展什刹海文化研究,弘揚什刹海文化。

——2004年

編者話:王東,曾任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顧問,現為什刹海研究會副會長。

此文是王東先生回顧什刹海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14年的研究工作,在什刹海研究會主辦的“什刹海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的書麵發言。內容豐富、實在,虛實結合,寫得生動、活潑,讀起來很受啟發,吸引我們再次學習。現摘錄其蘊含的主要精神和重點,為關心保護與發展什刹海的人們提供一份知海、愛海、建海、護海學習借鑒的教材,為有誌深入研究什刹海的青年學者提供了發展方向,寄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鄭光中:《以旅遊為龍頭保護開發什刹海風景區》

從現在全世界的情況和世界旅遊組織掌握的情況來看,旅遊業會成為21世紀各個國家或者成為全球的重要經濟產業。很多國家、很多城市都提出,要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開發、發展。

對於什刹海來說,到底要搞什麼?大家都認識到,最重要的應該是很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文物古跡,使它為今天的經濟建設服務。我覺得什刹海的文物古跡,確實是非常好的旅遊資源,過去我們什刹海研究會、什刹海管理處在區政府的領導下,對什刹海旅遊業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改造銀錠橋,目的是為了使前海、後海、西海全線通航,發展旅遊業。與西海通航有一定難度,未能實現。銀錠橋修建以後,旅遊業也沒能很好地開展起來,沒有形成很好的、完善的、有機的旅遊體製,但現在“胡同遊”開展得很好。根據“胡同遊”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什刹海的旅遊業大有可為。它不僅僅是為了一點經濟效益,它同時還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什刹海要保護好,整治好,開發好,最重要的就是開展好旅遊,以旅遊為龍頭產業來抓。怎樣搞好什刹海旅遊,根據十幾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領導重視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再呼籲,什刹海成立一個統一的、協調的領導機構加強領導。但是什刹海至今沒有成立這樣一個機構,沒有很好地把旅遊開展起來,而是搞了很多不適宜的開發建設。回顧十幾年的整治、保護和開發,現在什刹海的環境比過去剛剛整治的時候,可以說有些地方還有些退步,有的地方綠地麵積減少了,很多條件、很多方麵有倒退現象。希望西城區政府在可能條件下,把什刹海的領導機製抓得更健全一些,使什刹海成為一個能夠有能力開展旅遊和進行管理、保護、建設的強有力機構。隻有這樣,什刹海才能夠有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