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後記(1 / 2)

編輯《什刹海九記》緣於什刹海研究會成立20周年座談會,恰逢什刹海研究會再次被評為民政部全國先進民間組織之際,連續獲此殊榮可喜可賀。區委、區政府領導及各界專家學者、有識之士歡聚一堂,暢所欲言,回憶過去、規劃未來的總結座談會,開得生動活潑,洋溢著慶功會的歡樂氣氛。

作為什刹海研究會第一任會長,我和大家一樣有慶功之喜悅,有回憶過去規劃未來之夢,更有憶舊之情。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老領導、老同誌、老朋友因年老體弱未能到會,我默默祝福他們健康長壽;當我得知有的老專家、老領導、老同誌已離世,想到他們將永遠缺席了,有種難以言表的情緒在內心蔓延……我很想念他們,憶往昔,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紮實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高尚的品德魅力,終生難忘。諸多老專家、老領導、老同誌團結各界中青年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為研究會搭建了一個學術平台,形成求實向上、融為一體的學術群體,為研究什刹海開了好頭。這個學術群體始終堅持依靠區委、區政府,依靠專家學者,依靠群眾(統稱三依靠),深入調查研究,堅持抓《什刹海誌》的研究,探尋什刹海的經濟與社會、曆史與現狀(區情),打好研究什刹海的根基;堅持抓什刹海地域的性質、功能與範圍的研究,探究未來;當什刹海進入新時代新階段之際,抓住西城區以“發展創新、富民強區”為主題,以實施經濟強區、文化興區、環境優區的發展戰略為中心,從而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提出開展以民為本、民利為先,改善居住大環境和改善居民生活小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市政工程設施研究與建議;進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愛家鄉、愛首都、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科普教育的研究,倡導愛國、愛家、愛科學、勇於創新為民為國的精神;什刹海研究會深挖曆史文化遺產,弘揚什刹海曆史文化,探求什刹海文化進入曆史新時代新階段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什刹海研究會始終堅持水是什刹海地區的生命線,有了積水潭才有了北京城,才有了北京城的脊梁——中軸線,才有了北京城第一塊基石——中心之台,才有了京杭大運河的終點碼頭和六海水係。這一切都是什刹海研究會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學術研究主課題,但也僅是萬裏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什刹海研究會始終堅持以學術研究為先導不動搖,始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規劃批複精神和要求,遵循溫家寶同誌的“繼承和保護城市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城市現代化的內容。保護好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使之流傳後世永續利用是城市領導者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講話精神,指導我們的學術研究,為什刹海研究找準定盤星。

在曆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但是什刹海研究會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對什刹海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經受時間考驗而流芳百世的。我們十分珍惜與專家學者、老同誌們在工作實踐中產生的友誼,這也是一種“緣分”。在昔日老專家學者、老同誌的影響下,幾位“好事者”自願組織起來,在什刹海研究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團結了十數位老中青熱愛什刹海的同誌,經曆較長時間的孕育和思考,《什刹海九記》(簡稱九記)於2011年春夏之際按照“九記”編寫綱目開始進入有計劃編輯階段。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回憶了西城區1983年至21世紀初對什刹海的整治、保護、開發與管理工作,明確了“九記”編輯的思路與要求。期望弘揚古哲先賢、近現代專家學者與實踐者在傳承、保護與發展什刹海的基礎上勇於創新,為什刹海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可持續發展發揮建言獻策、添磚加瓦的作用。經過兩年多時間編輯部完成初稿。2013年5月,九記主編向一直關心、指導什刹海保護建設工作的何魯麗同誌作了九記編輯思路、綱目與初稿完成情況的係統彙報。何魯麗表示認同,並預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