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國學經典(1 / 3)

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複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本章分別詮釋了經史子集、諸子百家的經典之作,進一步介紹了曆史上著名的家語家訓及蒙學讀物,並做到學以致用,引領讀者將國學精髓用於處世之道。

經史子集是對經典的分類嗎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有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曆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15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14類。

集是收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以上分類依照清代《四庫全書》。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史、子、集書籍3450種,7.9萬卷、3.6萬餘冊。

四庫之名,源於唐初,唐初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經典

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左傳、爾雅、孝經。

史:山海經、穆天子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貞觀政要、史通、文史通義。

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尹文子、新書、法言、鬼穀子、顏氏家訓、素問、九章算術、近思錄、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景經、黃帝外景經、太上感應篇、金剛經、四十二章經、心經、六祖壇經、茶經、樂府雜錄、洛陽牡丹經、棋經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記、世說新語、遊仙窟、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誌異。

集:楚辭、六朝文契、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古文觀止、文心雕龍、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人間詞話、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

傳統國學中輯注類典籍有哪些

我國傳統國學的輯注類有:史記三家注、三字經、商君書、漢官六種、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訪錄、傳習錄、文心雕龍考異、增廣賢文、金人銘、眾家編年體晉史、莊子集解、孟子全譯、九家舊晉書輯本、敦煌變文集新書、世說新語箋疏、太平經合校、幼學瓊林、列子、新語校注、龍文鞭影、八家後漢書輯注、論衡校釋、孫子兵法論正、菜根譚、曾國藩文集、曾國藩家書、文心雕龍義證、文心雕龍注、裴注三國誌。

傳統國學中小說作品有哪些

我國傳統國學中的小說分為世情小說、曆史小說和誌怪小說。

世情小說有:紅樓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老殘遊記續集、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孽海花。

曆史小說作品有:狄公案、說唐、後宋慈雲走國全傳、五虎征西、萬花樓、五虎平南、楊家將、說呼全傳、說嶽全傳、水滸傳、英烈傳、李自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北洋軍閥史話、民國春秋。

誌怪小說作品有:西遊記、東遊記、濟公全傳、狐狸緣全傳、綠野仙蹤、鏡花緣、聊齋誌異。

曆史演義作品有,如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誌、前漢演義、後漢演義、三國演義、兩晉演義、五代史演義、南北史演義、隋唐演義、反唐演義全傳、唐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

傳統國學中專題作品有哪些

我國傳統國學中有曆史專題、軍事專題、文化專題、詩詞曲專題作品。

曆史專題作品有:簡明我國古代史、影響我國的一百次事件、太平天國史、曆代職官沿革史、三國官職一覽表、呂氏在秦楚之際的戰績、我國曆代疆域的變遷、我國古代地緣政治論、試論明代宦官權力的擴張、匈奴人西遷的故事、第一次東征、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題、蒙元史若幹問題的思考、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謎、太平天國早衰早亡的教訓、清代的邊疆危機、明清到底孰強孰弱、大金帝國的覆亡、我國擴張史之漢與匈奴、明朝滅亡的真相、我國邊疆史及建立的政權、赫遜河畔談我國曆史、三國雜談、台灣通史、我國通史等軍事專題作品有:曆史軍事、我國武舉製度述略、我國古代騎兵曆史、古代軍事學術中機動戰略、秦騎兵的淵源、發展、巴蜀之劍、百越之劍、東北諸族劍、銅劍的濫觴、蒙古西征為何無敵、成吉思汗“大迂回”戰略、我國古代軍事亂談、甲午戰爭、我國史百將傳、我國史猛將傳、長平之戰、影響我國的一百次戰爭、論我國兵法謀略問題問策、康熙統一台灣的經過等。

文化專題作品有:我國小說史略、禪宗與道家、影響我國的一百本書、我國古代文化、楚文化誌、我國書法發展史、古籍小常識等。

詩詞曲專題作品有:千家詩、白居易詩集、李賀全集、曹操父子詩選、人間詞話、詩律淺說、樂府古題要解、元人小令選、宋詩一百首、唐寧各家詞選等。

《周易》是一本什麼書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

在我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詩》《書》《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讚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範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的易學傳承的係統。

周易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它隻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

周易與科學的差別可以用一句經典的話來定義和解釋:行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討論的是道,現代科學研究的是器。因此,隻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詩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

《詩經》全麵地展示了我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曆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製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

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

《王風·君子於役》《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製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

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鄘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幹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

另如《邶風·穀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左轉》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嗎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曆史學方麵。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論語》主要闡述了什麼思想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之作,它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關於如何做人,一要正直磊落,二要重視“仁德”,三要重視修養的全麵發展。

關於任何學習,《論語》闡述了學習的態度、方法、內容、目的。

關於教育,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思想、方法、內容,以及教育培養的目標。

關於務政,包括務政的對象、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以及要求從政者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眼光遠大,依次而進。

關於治國與安邦,深刻地闡述了治國的根本、治國的前提、治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

《孝經》所闡發的是人倫孝禮嗎

《孝經》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孝經》在我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係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係統而煩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史記》因何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記載曆代帝王政績的12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的30世家、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的70列傳,還有大事年表十表,以及記錄各種典章製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的八書,共130篇,52.6萬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孫子兵法》何以被稱為兵學聖典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我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世界三大兵書的另外兩部,一是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曆史學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二是日本戰國末期與德川幕府前期的劍術家、兵法家宮本武藏的《五輪書》。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我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我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作為華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法,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他更是華夏智慧的象征。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是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六韜》何以成為兵家權謀始祖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此書在《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著錄,但在儒家類著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隋書·經籍誌》明確記載:“《太公六韜》五卷,周文王師薑望撰。”

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韜》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六韜》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本。

《三略》都論述了什麼內容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與《六韜》齊名。

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它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當時武學必讀書《武經七書》編入。

《三略》分上中下略。上略通過對設禮賞詳細說明,就是要以禮賞來招納賢士,也強調以民為本的思想,可以說是為王者書。並為王者提出了具體的戰略策略。

中略的主要特點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權變”,就是要以個人不同的特點而加以利用,雖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時完全可以不考慮這一點,隻要其能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譎奇”和“陰謀”這些用人的策略。

下略依舊強調德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並指出為王者治理國家要尊於道,道與德兩者相輔相成,隻有這兩者得到很好的統一,那國家的安危就可預知,隻有道與德行於天下,那賊人賢士就會自動現其身,隻要賢士皆能歸附,則王者就無敵天下。

《孫臏兵法》的戰爭觀和國防思想是什麼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係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是戰國中期傑出軍事家孫臏所著。《漢書·藝文誌》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誌》始,便不見於曆代著錄,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收入《孫臏兵法》16篇,係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主張以道製勝,較之以詭、詐製勝體現了更為深刻的理性認知。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的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意義和作用。

《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部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之說並稱為“孫氏之道”。《漢書·藝文誌》把《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兵書之首,而《孫臏兵法》則位居第二,遠在吳起兵法、範蠡兵法以及其它所有兵法之上。

《三十六計》包括哪些妙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我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條妙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條計謀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夢溪筆談》涉及哪些內容

《夢溪筆談》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至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現代人譽為“我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2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地質、物理、生物、醫學和藥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

《夢溪筆談》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孔子家語》反映了儒家哪些思想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古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誌》,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它陸續成書的過程,經曆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

《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為什麼說《全唐詩》是鴻篇巨製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彙集唐一代詩歌的總集,全書共900卷。

這部卷帙浩繁的鴻篇巨製,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編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編《唐詩》和胡震亨編《唐音統簽》的成果。

《全唐詩》將有唐一代詩歌彙為一帙,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於成書倉促,存在問題也很多。該書共收詩49403首,句1555條,作者共2873人。

《全宋詞》哪個版本較好

宋詞總集收集宋代詞作,共一萬餘首。

《全宋詞》自然是唐圭璋編的中華版的最好,而且經王仲聞和唐圭璋本人多次修訂、增補,1999年新版又將孔凡禮的《全宋詞補輯》附在後麵,使之更加完善,因此這套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網絡版收集了全宋21050首詞,提供對詞人、標題、詞句的全文檢索。還有其它版本可參閱。

《文心雕龍》總結論述了什麼內容

南朝劉勰所著《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寫作理論巨著。全書分50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麵而係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範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

《文心雕龍》全書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麵總結了齊梁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文心雕龍》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

《文心雕龍》關於批評的論述,頗多精到的見解。其中《知音》篇是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探討批評問題的較早的專篇文獻。它提出了批評的態度問題、批評家的主觀修養問題、批評應該注意的方麵等。

《文心雕龍》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係作了詳細而深入的論述。論述了在創作中,主觀的情和客觀的景,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

關於各種文章體裁、源流的闡述,也是《文心雕龍》的重要內容,其中不乏細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見解。

《詩品》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詩品》,鍾嶸著。它是在劉勰《文心雕龍》以後出現的一部品評詩歌的文學批評名著。這兩部著作相繼出現在齊梁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們都是在反對齊梁形式主義文風的鬥爭中的產物。

鍾嶸所在的時代,詩風的衰落已經相當嚴重。據《詩品序》描寫,當時士族社會已經形成一種以寫詩為時髦的風氣,甚至那些“才能勝衣,甫就小學”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著寫詩,因而造成了“庸音雜體,人各為容”的詩壇混亂情況。

王公搢紳之士談論詩歌,更是“隨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澠並泛,朱紫相奪。喧議並起,準的無依”。所以鍾嶸就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這部品評詩人的著作,想借此糾正當時詩壇的混亂局麵。

《詩品》所論的範圍主要是五言詩。全書共品評了兩漢至梁代的詩人122人,計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鍾嶸《詩品》是第一部論詩的著作,對後代詩歌的批評有很大的影響。唐司空圖,宋嚴羽、敖陶孫,明胡應麟,清王士禎、袁枚、洪亮吉等人論詩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三字經》的內涵是什麼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曆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兒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啟蒙讀物。其內容涵蓋了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以說熟讀《三字經》可知天下事。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我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曆史文明送給每個我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人,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曆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

基於曆史原因,《三字經》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人們所公認,被曆代人們奉為經典而不斷流傳。

《千字文》是小百科童蒙讀物嗎

《千字文》根據史書記載,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編成的。

據唐代李倬《尚書故實》記載,梁武帝命大臣殷鐵石模仿王羲之書碣碑石的字跡,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複,以賜八王。殷鐵石拓出後,此千餘字互不聯屬。粱武帝又命令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成有意義的句子,“卿有才思,為我韻之。”結果周興嗣竟寫成了《千字文》,頭發都白了。

《千字文》是我國早期的蒙學課本。它是四言長文,句句押韻,文筆優美,辭藻華麗,朗朗上口,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曆史等多方麵的知識。

《千字文》問世一千四五百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千字文》在我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不僅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更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這足以使它流傳到久遠的將來。《千字文》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使得眾多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

《百家姓》為什麼能廣泛流傳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而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百家姓》在曆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我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我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我國最早的姓氏書。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幼學瓊林》講述哪些了內容

《幼學瓊林》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最初叫《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全書共分四卷。

《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全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稱為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書中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許多介紹,讀者可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製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麵的內容。

書中還有許多警句、格言,到現在還仍然傳誦不絕。但是書中也有一些屬於封建時代的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難以認同。偉人毛澤東就能熟背《幼學瓊林》,可見此書影響於世的程度。

四大名著是指哪四部作品

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說的統稱。我國的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另外還有歐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貝利芬曆險記》《湯姆·索亞曆險記》《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苦行記》。

我國的四大名著是我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研讀我國四大名著,是瀏覽我國古典文學的智能之海,也是閱曆我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曆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知識之庫。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都是什麼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鎮壓了戊戌變法、出賣了義和團運動後,國勢衰微到了極點,民族危機愈加深重,廣大群眾對腐朽無能的清帝國已感到無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說家紛紛通過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國家的主張,人們把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稱為“譴責小說”。

而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則代表了這類小說的最高成就,被後人譽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由於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導,晚清的小說創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小說,形成了晚清小說創作繁榮的局麵。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出現,則是我國小說創作進入到又一個繁榮時期的重要標誌。

讀《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麼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也稱章回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大約在1750年前後,作者50歲時成書。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麵貌。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我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讀《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麼呢?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三言和二拍分別指哪些作品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及擬話本集的合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則是我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淩蒙初。

馮夢龍編的三言,有的是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據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曆史故事,乃至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

故三言包容了舊本的彙輯和新著的創作,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它“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的總集。它的出現,標誌著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

《千家詩》實際選收多少家作品

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即曹雪芹祖父刊行的《楝亭十二種》中收有《分門篹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署作“後村先生編集”。“後村先生”即南宋劉克莊,字潛夫,自稱後村居士。不過也有人認為詩集為房間選家假名而作。

後坊間又出現了兩種千家詩,即署作宋謝枋得選、明王相注的《重定千家詩》和王相選注的《新鐫五言千家詩》。後書坊將兩者合刊,即通行版本的《千家詩》了。

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格律詩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吊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製,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廣泛,影響極其深遠。

雖然號稱千家,《千家詩》實際隻錄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一家,明代兩家,無從查考年代的無名氏作者兩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詩人隻選了宋代朱淑真兩首七絕。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誰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作品有《道德經》《莊子》《列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作品有《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李斯、商鞅,作品有《韓非子》;名家代表人物是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有《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漢書·藝文誌》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縱橫家創始人是鬼穀子,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作品有《呂氏春秋》;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兵家代表人物是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醫家代表人物是扁鵲,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道德經》的成書背景是什麼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哲學家,其所著的《道德經》一書,代表了當時我國哲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言,但其思想內容卻非常豐富,涉及到許多方麵。其寫作基礎及背景主要有三點:

一是老子靜思好學,為他打下了淵博的知識基礎。老子自幼聰穎,常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進取精神。他常常為此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如饑似渴地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史。他的學識已遠近聞名。

二是超脫的環境和明智的境界為他提供了記錄和評議時事的條件。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末期,經曆了時事的嚴酷動亂與變遷,目睹了百姓所遭受的艱辛苦難,體察到民瘼深重與民怨沸騰,國脈民命皆瀕於危機之中。

他身在朝廷,洞察時弊,憑借超然的環境,遠見卓識的才能,卓爾不群的境界,曠古之智與氣魄,關愛民生和關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係列主張,這些主張充分表現了偉大哲人曠達深邃,心係國脈民命的意誌與智慧。

三是共同的誌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經》。據載,函穀關守關關令尹喜少時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他早聞老子大名,見老子倒騎青牛而來,當即叩見並引至官舍,焚香而行弟子之禮。

他懇求老子著述所學,以造福萬代。尹喜的舉動和素養打動了老子。共同的語言和誌向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道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分為上下篇,前37章為上篇,三十八章以後為下篇。全書的中心是論述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對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規律的認識。

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獨立於一切而存在,同時又非不可觸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稱。同時,他又用這一精神來指導生產、科學、軍事、政治及為人處世。春秋末期戰亂之中,他提出“無為”的思想,企圖逃避社會的動蕩,或者說在動蕩中尋求安穩。他又提出“致虛”“守靜”的人生哲學,提倡人在生活中應當以靜為主、以靜製動。

老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於他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認為這是開曆史倒車,但從當時曆史情況來看確有其合理性。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時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設想的“小國寡民”,人人豐衣足食,“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確讓人羨慕、讓人向往。同時,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動”,他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發現矛盾轉化和往相反方向發展的規律,也認識到質變與量變的初步關係。

老子的無為思想有什麼意義

從老子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他的無為思想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由於春秋時期,各國爭霸,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和霸主地位,而讓千百萬百姓陷入民不聊生、無立錐之地的境地。這一切,在老子看來,就是“有為”的結果。因此,他主張“無為”,隻有這樣,才能還給老百姓安靜、平穩的生活,而放棄對人民的殘酷壓榨。

但在另一層麵,無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說“虛其心,實其腹”“使夫智者不敢為”,的確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個聰明的治民方法。給老百姓足夠的食物填飽肚子,但卻不準他們思考,即“虛其心”,讓他們毫無反抗精神,隻作為統治者的順民。

對於統治者而言,這種無為是再有利不過,讓他們像對待綿羊一樣來管一群毫無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無為又是一種消極思想。

怎樣辯證看待老子的思想

對老子的思想,我們要辯證地去認識其“致虛”“守靜”,“潔靜”“無為”。作為人生哲學,它可以使人珍愛生命、修身養性,在紛爭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現代社會依然閃現出它人性的光輝;作為政治哲學,它要統治者不要擾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仍然是一種民本思想。

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義比較隱晦,而且語言精煉,字字珠璣。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閱讀時要從認真體會其隱藏的深意。

《論語》傳達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於隻字詞組中,傳達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人生感悟以及對於教育的見解。

《論語》所記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無仁,如禮何?人而無仁,如樂何?”仁的概念是從家庭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之間有差距的愛而出發,這種愛體現為孝悌忠信的道德禮教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秩序。

在政治上,孔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先要讓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還強調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也記載孔子對於教育及學習的態度、方法,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

孔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據《論語》記載:“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這些話反映了孔子仁學思想的一個方麵。孔子非常推崇仁,認為仁是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法則,是立身行事的標準,人人都必須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為仁獻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麵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發揚仁的精神的時候,甚至可以不拘泥於師生小節,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論語》比較全麵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時候,社會和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等級和名分製度已經不能維持。孔子的正名學說,主要目的是要恢複原有的秩序和製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中去。推而廣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這樣事情才能成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開山之作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開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為經,其作表述的思想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其記錄有關孔子之政治、倫理、教育、學習的見解,有許多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孟子》成書主要是為述孔子之意嗎

《孟子》一書,是孟子與門人萬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繼孔子以後最具權威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學說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他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但是不得重用。

他到梁國,遊說惠王,惠王並不相信他的主張;又到齊國,齊宣王封他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終也不願重用他。於是孟子回鄉廣收門徒,推廣發揚孔子的學說,與弟子萬章著書,述孔子之意,著《孟子》七篇。

《孟子》的哲學思想是施行仁政嗎

《孟子》一書,中心思想是仁義,時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體內容就是減省刑罰、降低賦稅,使百姓有比較固定的產業。

他主張恢複理想化的井田製度,實際上是要實行小農經濟,使每個人都有田耕種。以民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認為隻要是真正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將可戰勝一切。

因此,孟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們熱愛人民、爭取民心,在具體措施上要與人民同甘共苦,“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並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響亮口號,像警鍾的長鳴一樣久久回蕩在浩浩的曆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