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文學史上,秦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如同耀眼的恒星,光華奪目,照耀千秋。
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高雅藝術源於民間,雅俗共賞之間,可以感受中華文明厚重的曆史。
本章選擇介紹了曆史上最著名的詩詞曲賦,曆代主要流派和名家,並對進行溯源辨流,概述其寫作規則、表現手法、風格等,囊括了文學理論和創作的絕大部分內容,為讀者閱讀、鑒賞和寫作提供了常識性史料。
詩是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嗎
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詩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我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另外,詩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簡稱。
詩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麵勞動,一麵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的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
詞是在唐代興起的文學樣式嗎
詞是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歌就是唱,就是能唱的文詞。歌也是舊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如詩言誌,歌詠言。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故俗稱宋詞。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裏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裏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節拍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曲具有雅俗共賞的特性嗎
提到曲,人們一般都認為就是指元曲,實際上在這裏談到的曲是廣義的戲曲。戲曲藝術在我國文學史上乃至整個中華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並不遜於詩、詞和賦。談及戲曲,人們難免就會聯想到一個俗字。
當然,這裏所說的俗,並不是指俗氣、鄙陋,它們相對於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質樸。戲曲不隻有俗的一麵,同時也有雅的一麵,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賞的。
元曲與唐詩、宋詞和漢賦並稱為我國文學藝術百花園中最絢麗多彩的四株奇葩。在經曆了宋元時期的繁盛後,明代的戲曲出現了雅化的趨勢,由於創作中心的南移和南戲的再度興盛,明代雜劇和傳奇的發展都呈現出南曲化的傾向。
清代由於地方戲曲的興盛,傳統意義上的雜劇和傳奇都由盛而衰,但是也出現了如孔尚任這樣的大家。到清代後期,地方戲曲的發展更是一日千裏,我國戲曲最初源於民間,最終亦在民間再度勃興,形成了更為廣泛的藝術形式。
賦是我國古典文學的重要文體嗎
賦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
《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
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楚辭》的基礎上,兼收戰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因素,最後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
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手法。
先秦詩歌主要都有哪些
先秦詩歌包括《詩經》《楚辭》,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民歌和部分原始社會歌謠。
《詩經》是公元前6世紀以前的詩歌的總集。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裏麵共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時的詩歌305篇。其中一部分是司樂太師所保存的祭歌和樂歌,另一部分較多也較重要的部分是經過采集和整理的民歌。這些詩編為風、雅、頌三部分。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原始社會歌謠包括《彈歌》、伊耆氏《蠟辭》等反映當時生產勞作、祈求風調雨順的歌謠;及《擊壤歌》《卿雲歌》《夏人歌》《麥秀歌》等傳說為黃堯等帝的作品;《周易》中的古詩;以及從古石鼓、獸骨、龜甲上所拓的歌謠、卜辭若幹。先秦散文獲得哪些成果。
先秦散文我國古代散文的發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的長達三五百字,記錄貴族事功、訴訟原委或賞賜情由等,記敘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曆史著作;後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先秦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我國的史官建製很早,按周代的製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位。《漢書·藝文誌》記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尚書》記載了商周君王對臣民發布的各種政令,文辭簡練。
《春秋》是魯國的遍年史,記事嚴謹,語言精煉。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曆史著作,產生於先秦即春秋戰國時代,《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是其代表。
《左傳》是用曆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複雜的戰爭有條理的敘述出來,並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左傳》,然而它有的敘事比《左傳》更鮮明生動,如寫“厲王弭謗”和“勾踐複國”的文字,就是這樣。
《戰國策》記述的基本上是戰國時期謀臣縱橫捭闔的謀略和辭說,它的文風是劇談雄辯,書中還刻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辯士,還擅長運用寓言進行說理、論證。
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論語》風格是語言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其中許多形象化的語言,往往包含著深遠的社會和道德含義。
《墨子》一書,語言質樸,但有很強的邏輯性,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又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端鋒芒顯露。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樣的,有時整段用,有時全篇用。就像“魚,我所欲也”,就是層層深入,運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論主旨。
《莊子》大量的采用虛構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思想論點。《莊子》寓言豐富,並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創。這些寓言也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有著奇幻斑斕的色彩。
《韓非子》的文章注重論述,論事證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分析力最強。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曆史知識,我們今天還在運用的成語,如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都出自《韓非子》。
先秦諸子散文風格多樣,或氣勢磅礴,或雄辯銳利,或浪漫奇幻。諸子散文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駢文是起源於先秦兩漢的嗎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駢偶文、四六文、駢四儷六。駢文常用四字,六字句,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工整、聲律鏗鏘。它自先秦初露端倪,到魏晉自成一體,再到六朝盛極一時,至唐代廣為運用,宋代得到發展,到了元明走入衰退。至清代得到中興,使駢文發揮到極致。
講究駢偶對仗是駢體文章的基本要素。如果說這種文學體裁形成於魏晉,那麼在先秦兩漢即已開始醞釀。先秦文學大量運用雙聲疊韻和疊詞的創作方法,增強了文字的韻律美。使作者更好的表達出既言其誌,又詠其聲,亦動其容。這也逐步形成駢體文駢四儷六的雛形。
真正為駢體文這種文體奠定了基礎的是漢大賦。西漢時期賦體文學的“鋪陳手法”“主客問答的結構方式”及“對偶儷辭”等特征,對當時的散文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了散文的賦化並為駢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作為“古詩之流”的辭賦,它的鋪張,排偶影響到散文。李斯《諫逐客書》突破了先秦文章隻容納少量儷詞駢語的局限,開始向大段駢體發展。
班彪《王命論》,班固《漢書》傳讚,句法排比整齊,已初具駢偶形體。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等科學哲學著作,也顯出向駢體接近的趨勢。到了東漢末年,蔡邕就寫出了純乎駢體文的《郭有道碑》,可謂總前代探索之大成,開六朝駢文之先河。
兩漢文章兩司馬是什麼意思
兩漢文章是指兩漢時期的文學情況;兩司馬是指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所代表的兩漢時期文學發展水平。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誌》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六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三篇僅存篇名。
《隋書·經籍誌》有《司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樂府民歌代表了西漢詩歌最高成就嗎
漢代的民間音樂很昌盛,也奉行與社會上層,因為當時的上層統治階級愛好俗樂、傳習民歌的樂工。漢武帝時開始設立了一個專門長官音樂的機構,叫作樂府,他的具體任務是製定樂譜、訓練月宮和搜集歌辭。朝廷電力所采用的樂章主要是有文人協作的。
配合著俗樂,在普通場合演唱的歌詞,主要是從各地搜集來的民歌,這些樂章、歌辭通稱樂府詩或簡稱樂府,他代表西漢詩歌的最高成就,兩千年來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我國文學史上大放光彩。至今為人民珍視的樂府詩,就是那些來自民間、描寫民生疾苦、真實地揭露封建社會種種矛盾的樂府詩歌,即樂府民歌。
《古詩十九首》是我國五言詩之祖嗎
《古詩十九首》是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19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後期中下層文人的詩作。《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
《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它們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在藝術描寫方麵有較高成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被認為是我國五言詩之祖。
《古詩十九首》有什麼重要的價值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係。
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我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後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
《古詩十九首》主要藝術成就是什麼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從樂府民歌汲取養料,滋養自己的創作。他們有感而發,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決無虛情與矯飾,更無著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就這樣概括《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意味無窮。遣詞用語非常淺近明白,“平平道出,且無用功字麵,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卻涵詠不盡,意味無窮。
二是質樸自然。從情感說,《古詩十九首》感情純真誠摯,沒有矯揉造作;從藝術表現說,它的寫境用語好像都是信手拈來,沒有錯采鏤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詩境。
三是情景交融。《古詩十九首》所描寫的景物、情境與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過或白描、或比興、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
四是語言精練。《古詩十九首》語言淺近自然,卻又極為精煉準確。傳神達意,意味雋永。
此外,《古詩十九首》還較多使用疊字,或描繪景物,或刻畫形象,或敘述情境,無不生動傳神,也增加了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漢賦可以說是一種有韻的散文嗎
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誌”。
漢賦的內容可分為五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曆;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兩者為漢賦之代表。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四百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弘,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製。
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離騷》是政治抒情詩作嗎
離騷,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開創者屈原的代表作。為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
宋代著名史學家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我國詩賦方麵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離騷書寫了屈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訴說了自己在政治鬥爭中受到的迫害。《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賦四大家都有哪幾位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誌》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隋書·經籍誌》有《司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
揚雄在辭賦方麵,他最服膺司馬相如,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另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作品。
班固是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作家。《兩都賦》是其大賦的代表作品,它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後來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都是同類題材的作品。其它較著名的賦作還有《幽通賦》《答賓戲》等。
張衡是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其文學創作以詩、賦為主,尤以賦著稱。其賦今存13篇,以《二京賦》《歸田賦》最負盛名,前者創漢賦長篇之極軌,後者開後世抒情賦之先河。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主題思想是什麼
《登徒子好色賦》的作者是宋玉,戰國時楚人,屈原之後楚國著名辭賦家。此賦刻畫人物,繼承諸如《詩經·衛風·碩人》手法:“手如柔夷,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隻是此賦的描寫更細膩更極盡刻畫形容之能事。
登徒子一向被作為好色之徒的代名詞。其實此賦中登徒子,說他是一個讒巧小人還可,說其好色,則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賦中寫登徒子在楚王麵前詆毀宋玉好色,宋玉則以東家鄰女至美而其不動心為例說明他並不好色。
又以登徒子妻其醜無比,登徒子卻和她生了五個孩子,反駁說登徒子才好色。作者描寫的登徒子妻豈止是醜,簡直令人惡心,而登徒子“悅之”,若好色如登徒子,可稱為“色盲”。
其實,作者是根據《離騷》“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推而廣之。目的是指斥嫉賢妒能的讒巧小人而已。同時,更是借章華大夫的“乎情,止乎禮來假以為辭,諷於淫也”,曲折地表達諷諫楚王之意。
此賦寫了三種對待男女關係的態度:登徒子是女人即愛;宋玉本人是矯情自高;秦章華大夫則好色而守德。作者以第二種自居,是為了反擊登徒子之流,實則作者讚同的是第三種,即發乎情止乎禮,這種態度近於人性而又合乎禮製是我國古代文人大夫對待兩性關係代表性的態度。和道學家或濫淫者比較,這確也是一種可取的態度。因此,古代文學作品中,時有反映。
《洛神賦》是浪漫主義名篇嗎
《洛神賦》是浪漫主義名篇,三國文學名家曹植代表作。
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麵皆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
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曆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曆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阿房宮賦》反映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阿房宮賦》是唐朝杜牧作。阿房宮是秦始皇時所建,未竣工而秦亡。
賦中運用豐富的想象,極力形容阿房宮的壯麗和宮廷生活的奢侈荒淫,進而指出秦朝不惜民力,隻知窮搜民財,終於亡國。意在借秦之喻,諫當朝帝王,諷諭唐代統治者借鑒曆史教訓。辭藻華美,語言流暢,含蓄有味。
秦滅亡的重要原因是由於修建了阿房宮等濫用人力物力,阿房宮是民脂民膏,它就相當於亡國的標誌,項羽留下的話,可能也會像秦那樣很快滅亡。而且阿房宮未建成,隻是一個半拉子工程;阿房宮並不存在。
歐陽修的《秋聲賦》主題思想是什麼
歐陽修的《秋聲賦》寫於1059年。其時,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誌,思想十分矛盾,內心十分痛苦。
《秋聲賦》所表現出來的寫作技巧卻是前無古人的,作者以獨特的目光,由秋聲起興,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萬物的凋零;並且聯係人生,發出了世事艱難,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手法,由自己夜間讀書聽見秋聲的驚異感受入筆,從秋風初起到秋風越來越大,比喻對比,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秋聲“悚然”,秋聲“異哉”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
作者用一句“此何聲也?汝出視之”巧妙過渡,在巧設懸念,吊足讀者胃口之後,以“餘曰”領起,從秋“其色慘淡”“其氣栗冽”“其意蕭條”,其聲“淒淒切切”以及秋風未起之時和秋風吹拂之後草木的變化等方麵極力渲染描繪了秋之蕭條,為後文抒情言誌儲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僅如此,作者還專門用一個自然段,將秋喻為刑官的季節,從秋在時令、樂音上的屬性的角度揭示了秋聲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蘊。由於大量地使用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音韻優美,情韻悠長。
最後,作者聯係人生,抒情言誌,卒章揭旨。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文未寫童子的反應和蟲聲之唧唧更是神來之筆,更加突出和強化了悲秋的感懷。無形的秋聲,在作者筆下卻形態可掬。文章將“聲”“形”“感”融於一爐,寫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動。
什麼是六朝誌怪小說
誌怪小說,指漢魏六朝時期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它們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
誌怪小說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
誌怪小說的內容很龐雜,大致可分為三類,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東方朔《神異經》等;記述正史以外的曆史傳聞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漢武故事》等;講說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如東晉幹寶《搜神記》等。
誌怪小說可以舉幹寶的《搜神記》作為代表。誌怪小說比較完整的還有相傳是陶淵明作的《搜神後記》、王嘉的《拾遺記》、劉敬叔的《異苑》、吳均的《續奇諧記》等。還有署名漢人之作,主要有題為班固作的《漢武帝故事》《漢武帝內傳》,題為郭憲作的《洞冥記》,以及《世說新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一是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衝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二是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係統化,佛教和反佛鬥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三是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四是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我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
建安風骨是什麼意思
風骨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建安風骨指的是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叫作建安,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這稍前和稍後一段時期內的文學,一般統稱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後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唐劉勰和鍾嶸反複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盛讚“漢魏風骨”,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當代魯迅先生讚譽:建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
為什麼說陶淵明是田園詩人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衝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隻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複雜性。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衝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為什麼說謝靈運是山水詩人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浙江會稽人,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