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書法繪畫(1 / 3)

書畫時代風格的形成,除了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有密切關聯,更與個人修養密不可分。書畫者在個人修養的支配下,其執筆技巧的高低,完全體現在各自的作品上。若問某時代的書風畫風究竟是怎樣,這便需把各代的字畫真跡擺出來觀摩比較,才能理會。

鑒定書畫需要有文學知識。古代書畫家往往同是文學家。如果隻憑觀摩,不熟悉某個作品同時代的整體風格,對書畫家的思想、感情、風格沒有一個全然的認識,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地欣賞。

對作者和那個時代的了解,這不是平麵形象所能提供的知識,而是隻有文字才含有較深刻、全麵的理解,這對鑒定也是有幫助的。

因此,我們在這裏對操筆高手的書畫特色和流派演變進行介紹和綜述,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重要準備。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嗎

書法,又稱我國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內容。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書法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毛筆書寫漢字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柔軟的毛筆。二是寫形象豐富的漢字。

因此,書法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法則,主包括執筆、用筆、點劃、構、分布等方法;二指以書寫漢字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就是借助於精湛的技法、生動的造形來表達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學養、氣質等精神因素,側重於心畫。兩者相融合,便構成了我國的書法藝術。

從書法構成的要素來說,包括了三個方麵:一是筆法,要求熟練執使毛筆;掌握正確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筆法、用墨法技巧;二是筆勢,要求妥當地組織好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承接呼應關係;三是筆意,要求在寫過程中表現出書者的氣質、情趣、學養和人品。

從書法風格上說,更是多姿多態,美不勝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主要取決於國人善於把實用的東西上升為美的藝術,同時與我國獨特的字和毛筆有關。其文字以象構思、立象盡意的特點醞釀著書藝術的靈魂,其工具,“唯筆軟則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圓藏。

逆順向背的韻味;輕重肥瘦、濃淡濕澀的情趣;抑揚頓挫、聚散疏密的筆調;斷連承接、剛柔雄秀的氣勢;再輔以專製作的紙墨,使書法藝術更趨變幻莫測,韻味無窮。

書法不但是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而且居於所有藝術之首。書法在我國不僅舉世同好,千古一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傳播友誼的媒介,在東方世界頗有影響,也備受西方世界的矚目。

寫毛筆字運筆運腕需要注意什麼

運筆有方筆和圓筆兩種:方筆要求起筆的地方作方形,欲右先左,欲左先右。如寫橫畫“一”,先將筆鋒逆推向左落筆,然後向右橫拖,運行到末端,一頓作收。這樣可以預蓄氣勢,順勢而出。圓筆要求下筆時不使筆鋒分散。如寫橫畫“一”,落筆時把筆鋒裹住,自成圓勁之勢,再微微提筆向右運行,一位即收,筆勢自然就顯得渾圓。

不論是采用方筆還是采用圓筆,筆尖都應該在筆畫中間,所以筆始終要保持端直。

運腕就是運用腕關節的力量寫字,這是寫好毛筆字的一個關鍵性的動作。運腕與不運腕,寫出的筆畫就有強弱與厚薄之分,生動與呆滯之別。

運腕一般有三種運腕方法:一是枕腕法,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適用於寫小楷字;二是提腕法,右手肘部擱在桌上,將腕部提起,適用於寫中楷字;三是懸腕法,手臂離開桌麵,使腕、臂的力量能充分發揮,運轉靈活,適用於寫大字。

懸腕寫字,開始比較艱苦,要堅持練習,養成習慣,就能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作運腕練習,可用毛筆蘸清水在方磚上書寫。

誰是我國古代最出色的書法家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最為出色。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王羲之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

歐陽詢的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柳公權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曆代書法的楷模。柳公權一生書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我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書法代表作有《中山鬆醪賦》《洞庭春色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令子帖》《懷素自序》等。

曆代書法家都有哪些

秦漢:李斯、趙高、胡毋敬、張芝、程邈等

魏晉南北朝:王羲之、王獻之、鍾繇、陸機等。

隋唐五代:張旭、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賀知章、張旭、懷素、李邕、柳公權等。

宋遼金: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蔡京、朱熹、歐陽修、林逋等。

元代:趙孟頫、鮮於樞等。

明代:董其昌、祝允明、文征明、黃道周、張弼、米萬鍾、唐寅、憨山等。

清代:傅山、金農、吳昌碩、鄧石如、黃慎、石濤、姚鼐、何紹基、楊守敬、翁同和、汪士慎、李鱔、鄭燮、高鳳翰、包世臣、陳鴻壽、曾國藩、梁啟超、康有為等。

書法字體及其代表作都有哪些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書法字體,傳統講共分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大類。

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幹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體、瘦金體之說。

行書字體的代表作品是王羲之《蘭亭序》;草書字體的代表作品是懷素的《千字文》;隸書字體的代表作品是《禮器碑》;

篆書字體的代表作品是李斯的《嶧山碑》;楷書字體的代表作品是鄭文公碑的《鄭道昭》。

各種書法字體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行書字體:行書的發展既不像楷書那樣穩定,又不像草書那樣變化無常。行書不溫不火,有板有眼,章法不亂。行書行筆加快,節奏感強;附勾增多,映帶妙用;楷草相間,變化豐富;連綿不斷,揮灑自如。

隸書字體:隸書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篆書字體:篆書線條園勻,字呈豎勢。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楷書字體:楷書筆畫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講究的是嚴整飄揚、犀利飛動。楷書的典型筆法是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

為什麼最初的文字被稱為史前書法

我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即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在黃河流域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就是漢字的雛形。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可以說是我國文字的起源。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為什麼說秦代開創了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我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嶧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曆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繼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秦小篆是秦代丞相李斯發明的嗎

秦始皇統一我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它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我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嶧山刻石》,是秦篆的代表之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字的結構上緊下鬆,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

這種整齊化一的風格與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總體上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一的。

先秦書法有哪些主要作品

殷商甲骨文,即祭祀狩獵塗朱牛骨的刻辭,它已具備了我國書法用筆,結字,章法的三個基本要素。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的大盂鼎銘文,它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的毛公鼎銘文,它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89字的長篇銘文。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的散氏盤,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東周的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秦代書法有哪些主要作品

秦相李斯的《泰山刻石》,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後的標準字體,小篆。

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一般以為秦代諸刻石皆為李斯所撰,把他當作當代書法家兼文字學家。李斯,字通古,秦上蔡人,特善篆書,後世推他所做篆書為小篆之逸品。

1975年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簡為毛筆墨書,隻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我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秦簡對於研究我國漢字有什麼價值

秦簡是戰國時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國及後來的秦朝遺留下來的簡牘總稱。我國古代的戰國和秦朝時期,書寫主要利用竹木簡,沒有現在的紙張。

秦簡的發現對於研究秦的曆史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秦法律的研究,尤其重要。秦簡是在秦墓葬中出土的。

秦簡對於研究我國漢字的發展也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是很重要的史料。相傳秦代開始用隸書書寫,但秦的隸書真麵貌一直無法弄清。而秦簡用的字體和小篆已經有很大的區別。

利用秦簡,我們不僅能看清秦朝隸書的真相,還能確定隸書在戰國時代實際已經存在。平常所說的程邈作隸書,應該理解成程邈對當時民間流行的新字體做了些整理改進。

隸書的出現在曆史上有什麼作用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天的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

書法上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做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

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這真是書法史上瑰麗的一章。

漢代隸書是怎麼保存下來的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漢代隸書,都是憑當時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來的。可惜當時書丹的作者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後人隻好以某碑或某碑銘文內容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孔宙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狹頌》《張景碑》《張遷碑》等。

漢代書法,除碑刻外,還有書寫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漢簡。簡板上的漢隸遠不像碑刻上的那樣嚴整、肅穆、氣勢恢弘,而是活潑靈動、變化多端,甚至漫不經意,富於幽默感。

如果把碑刻喻為工筆,那麼,漢簡則如同寫意。漢簡的字體自然天真,粗頭亂服,不修邊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晉人行草的信息。

魏晉書法書法變革的標誌是什麼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曆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即鍾繇和王羲之。他們揭開了我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曆朝曆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盛稱“二王”,即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