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樂舞戲劇(1 / 3)

古代的詩歌舞“三位一體”,言語不能盡興時便有歌詠產生,歌詠不能盡興時便有舞蹈產生,而這些樂舞與先民們的狩獵、畜牧、耕種、戰爭等多方麵的生活息息相關。

群體互動所產生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推而廣之的有效途徑就是,通過戲劇表演,激起全社會的廣泛共鳴。

這一章從周代正統樂舞到後來民樂的獨奏合奏,從樂舞理論到公孫大娘的衣帶飄飄,從遠古戲曲源頭到湯顯祖的元雜劇,橫貫千年穿越古今,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震撼靈魂,或激昂飛動、或低眉淺唱,中華各族同胞一路踏著歌聲,就這麼翩躚而來了。

古代樂舞是戲曲的源頭嗎

我國戲曲的形成與原始鬼神崇拜之間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遠古時代圖騰禮儀及儺祭中的擬獸類歌舞,就蘊含著鮮明的戲劇美因素。與擬獸扮飾表演不同的擬神扮飾表演,包括蠟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樂”也帶有豐富的音樂舞蹈、裝扮表演等戲劇因素。

巫覡在此類宗教活動中的地位和行為頗似今天戲劇舞台上的演員,為孕育中的我國戲曲提供了虛擬的裝扮性和心理的觀賞性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因此,遠古時代用於宗教祭祀儀式的樂舞,就孕育著戲曲的萌芽。

原始舞蹈與生活有什麼聯係

原始舞蹈是一種人類原始文化形態,它還不是有意識的娛樂或藝術創作。我國舞蹈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可分四類:

一是反映生產勞動或與此有關的祈禱活動。這類舞蹈多是對某些生產過程的摹擬。

二是反映性愛和與此有關的祈禱活動。在原始社會中,這類舞蹈含有對生殖器的崇拜和對氏族繁衍的願望。

三是反映戰爭及與之有關的祈禱活動。這類舞蹈主要表現拚搏、傷痛、勝利、死亡,有時還有殺俘虜以祭祀祖先或戰死的同胞,其基調亢奮、獰厲甚至恐怖。

四是反映對自然神靈崇拜,如對日、月、風、雨、山、河的祭祀儀式和喪葬等習俗活動中的舞蹈。

我國經夏商到周代,祭祀儀式逐漸與巫術分離。在宮廷形成了體現國家政治禮法並用於貴族教育的祭祀樂舞;在民間,對祖先、神衹的祭祀儀式也漸漸與巫術分離,形成節慶中的群眾性歌舞活動。

古代的舞蹈種類有哪些

一是古代的交誼舞。從漢代到魏、晉期間,為了活躍氣氛、聯絡感情和增進友誼,官宦和貴族宴會盛行一種交誼性的邀請舞,名叫“以舞相屬”。唐代還流行一種名叫“打令”的交誼舞,是在貴族宴會中行酒令時跳的習俗舞蹈。

二是宮廷舞蹈。如唐代的《秦王破陣樂》《七盤舞》《巴渝舞》《胡騰舞》《霓裳羽衣舞》等。

三是佛教舞蹈。在一些規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樂。如唐代佛事活動的舞祭《菩薩蠻舞》;隋唐時期著名的宮廷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濃厚的佛教色彩;宋代《風迎仙樂隊》《菩薩獻香花隊》;明清的《觀音舞》等。

四是踩高蹺。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高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眾喜愛。少數民族的踩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

五是獅子舞。在我國,最大眾化的民俗舞蹈,莫過於獅子舞了。唐朝獅子舞就已被引入宮中,成為“燕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六是秧歌。有記錄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宮廷舞。

七是舞龍。漢代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

雅樂舞蹈是我國曆史上正統樂舞嗎

我國舞蹈在走出蠻荒,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即製定了雅樂體係,這是我國樂舞文化的一個裏程碑。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部分樂舞就是雅樂、雅舞,它們一直是我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始終居於正統地位。

雅樂舞蹈的主要內容是“六大舞”,也叫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有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舞屬於文舞,後兩舞屬於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稱龠翟舞;武舞手持幹戚而舞,又稱幹戚舞。這兩種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關,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民族民間音樂都有哪些種類

根據我國傳統音樂理論,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一是器樂音樂。我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獨奏和合奏兩個類別。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二是戲曲音樂。我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即皮黃腔、梆子腔、昆腔、高腔。作為國粹的京劇屬於皮黃腔。

三是說唱音樂。說唱就是指曲藝中所含的音樂成分。這類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在演唱中往往要敘述故事情節。根據初步的調查,全國有三百多種地方說唱曲種,它們可以劃分成八個類別,即鼓詞、琴書、彈詞、漁鼓、牌子曲、走唱、雜曲、板詠。

四是民歌。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我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即山歌、小調、勞動歌曲。

五是民間舞蹈音樂。我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秧歌、腰鼓、跑旱船、花燈、采茶等。

可以把音樂理解為聲音嗎

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而非視覺或其它什麼感覺的藝術。把樂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使人聽之產生美感,這種藝術就叫音樂。廣義來講,音樂就是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審慎的或其它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

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但通常可以解釋為一係列對於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

歌的唱法都有哪些

一是美聲唱法。原意為“美麗的歌唱”。它源於意大利民歌唱法,傳入我國有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特點是氣息寬廣,聲音洪大,共鳴完善。要求發出悅耳、圓潤的聲音,要求聲區統一,唱音階時勻稱地從低音到高音的連貫,音準完美。

二是民族唱法。源於我國傳統的民間唱法和戲曲唱法。它尋求有力的呼吸支持點;聲區統一,聲區變換的地方不留痕跡。要求頭腔共鳴,語音清晰、表情合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等。

三是通俗唱法。是以唱情為核心、為歌唱觀念之首位的唱法。它注重歌唱的自然化、生活化、大眾化。選唱的作品旋律流暢簡樸,有鮮明的舞蹈節奏。歌唱時,追求歌者與聽者麵對麵的傾訴,以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達到同唱共舞的效果。

四是齊唱。是指兩名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關係同時演唱同一曲調。要求演唱整齊統一,咬字清楚,唱出精神,唱出力量。齊唱歌曲一般形式短小,詞曲簡單、易唱,且富有鼓舞作用,易被職工群眾掌握,適合職工群眾集體演唱。一般采用鋼琴、手風琴或多隻手風琴伴奏。

五是輪唱。要求所選曲目音域適中,男聲部和女聲部均衡搭配,強調指揮在齊唱和輪唱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合唱。指兩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組所擔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樂曲。參與合唱要注意吐字清楚,注意聆聽整體和聲效果,從而充分展示合唱效果。合唱,一般也采用鋼琴、手風琴或組織樂隊伴奏。

七是連唱。是一種活潑又有新鮮感的職工群眾歌唱形式。連唱要求選好適合於高音部或低音部的人選,這樣有利於各自音色的發揮;每個聲部要訓練到不受幹擾的程度,以免出現整體的不和諧;在演唱訓練達到熟練程度時再與樂隊進行配合演練;重視演員演出的排列陣營,做到高低有序、錯落有致。

八是獨唱。由一人演唱,常用樂器或樂隊伴奏,也有用人聲伴唱的。在適合職工群眾的歌唱藝術中,獨唱是最簡便、是易於抒發感情的歌唱形式,分為女聲獨唱和男聲獨唱兩大類。在各類演唱中,獨唱具有較高的演唱技巧。

我國傳統伴奏樂器主要有哪些

一是吹管樂器。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作“鑰”。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子、簫、塤、排簫等。一類是氣息經過哨子,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呐、管等。第三類是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笙、蘆笙、把烏等。

二是彈撥樂器。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曆史悠久,種類形製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

彈撥樂器根據樂器形製、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一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第三類是琵琶、柳琴、楊琴、和箏、阮、三弦。

三是擦弦樂器。它是用裝在細竹弓上的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動發音的一類樂器。我國常見擦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四是打擊樂器。在我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曆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鈸、板和鍾五類,若依製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皮革等三類。

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豐富,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器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

鼓類樂器出現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己有鼓字。鼓類樂器種類繁多,包括大鼓、定音缸鼓等。

鑼類樂器是我國使用得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擊後音升高,有的鑼擊後音降低。

板類樂器使用在樂隊中有響板、梆子、木魚等。

我國傳統戲曲劇種有哪些

我國傳統戲曲劇種有數十種之多,它們包括:京劇、昆曲、高腔、梆子腔、評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上黨梆子、雁劇、秦腔、二人台、吉劇、龍江劇、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呂劇、淮劇、滬劇、滑稽戲、越劇、婺劇、紹劇、徽劇、黃梅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采茶戲、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皮影戲。

其中,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被稱為“國粹”;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

其它如評劇、河北梆子、二人台、吉劇、秦腔、豫劇等,也是很有影響的劇種。

京劇有什麼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