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宗教信仰(1 / 3)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精神風俗是極其複雜的,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宗教信仰多屬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萬物有靈,同時又受其他教的影響,使多種信仰交融並存,並形成了獨特的信仰風格。

比如道教,它是我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曆史。道教奉祀老子,而老子的哲學思想早已灌注於中華民族的血脈。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我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章介紹了儒教、道教、佛教的教義教規、禮儀製度、教下諸宗別派,以及曆史源流和發展演變,全麵展示了三大宗教的風貌。對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將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提升作用。

《法華經》是佛教的經中之王嗎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早年所傳佛教稱小乘佛教,晚年所傳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興盛於印度、緬甸、泰國等地,我國流傳的是大乘佛教。《法華經》原名《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

我國古代僧人十分重視這部佛經,先後漢譯過六次,現存三種譯本,一為西晉竺法護譯的《正法華經》,共分十卷;一為後秦鳩摩羅什所譯七卷本,稱作《妙法蓮華經》;一為隋朝闍那崛多翻譯的七卷本《添品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的譯本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我國古代僧人很重視這部佛經,我國佛教各宗派都視之為經典,並成為天台宗主要尊奉的經典,被稱作經中之王。

《法華經》是調和佛教派別矛盾的嗎

《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精深言談,暢顯佛法要義,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其中《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和《觀世間菩薩普門品》等四品,是《法華經》中最為重要的四品,它們各自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方便品》顯示學佛行者正式開始發心,《安樂行品》顯示學佛行者由發心而進入如法修行,《如來壽量品》顯示出行者由實踐佛法而證得至高無上的菩提,《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顯示出行者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地度濟眾生。

《法華經》出現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鬥爭的時期,倡導“開權顯實”,突出“會三歸一”,以大乘的立場,去會融小乘,力圖調和佛教派別的矛盾,這也就是它包攝並高於其它經典和教義之處。

《法華經》是鼓勵人們潔淨心靈的嗎

《法華經》中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味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能之男。”“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等。

《法華經》鼓勵人們苦修行善,潔淨自己的心靈、言行,出汙泥而不染。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華嚴經》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該經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等四種法界來說明這一道理。

《華嚴經》認為宇宙萬物互為因果:一物為因,萬物為果;一物為果,萬物為因。事物的相互關係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無窮延展,圓融無礙的。

它用“海印三味”描繪了圓融無礙的最高境界,即佛境形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像海水一樣被顯示出來,曆曆在目,清晰可見。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圓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備百川之味,代表和體現了海水的特征。

它由此說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關係來講,都是無盡圓融,構成一種範圍無限廣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貫通而無個體區別的大法界。由有為、無為諸般佛法都在對立統一中存在,從而說明佛與眾生、淨土與穢土,以及佛國世界與世俗世界的交融統一。

《六祖壇經》是禪宗之宗經嗎

慧能(638年~713年),俗姓盧,生於嶺南新州,長於南海新興。父親宦途失意,憂憤而疾致死,由母親撫養成人。由於家境貧困,長大後以賣柴為生,贍養老母。

有一天,慧能來到了集市上賣柴,忽聽見有人誦讀《金剛經》,便下定決心,千裏迢迢趕往蘄州黃梅,向弘忍禪師學習佛法。弘忍禪師很欣賞慧能,為使慧能免遭佛教內部其他派別人士的陷害,暗中傳法給慧能,並命他連夜趕回嶺南。

後來慧能到曹溪“開山”傳教,變“戒壇”為“法壇”,慧能的弟子們視慧能為佛,慧能法語,猶如佛經,於是把慧能在法壇上所說的法語記錄下來,由法海加以整理,稱《壇經》。

慧能最基本的修行思想是什麼

法海本《壇經》為慧能法壇講法及與弟子對話的記錄,反映慧能對佛法的基本思想。

慧能佛法大致分兩個方麵,即世界觀上的“真如緣起”論和解脫論上的佛性論。所謂“真如緣起”論,認為精神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客觀存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基於本源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體意識,而是超自然超時空的最高存在,是不可思議的精神實體,它的名稱就叫作“真如”。

慧能認為佛性廣大,無南北之分,解脫意味著成佛;隻有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脫。並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慧能很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能動作用,認為“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當然,慧能對於人的肯定,最後還是導向於佛教的彼岸世界,不是要人們麵對現實,改造世界,而是要他們向往彼岸世界,追求出世解脫。

藏傳佛教什麼時候傳入西藏的

藏語係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鬆讚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鬆讚幹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8世紀中葉,古印度佛教後期變質過的坦特羅性力派的密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喇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

此後的三百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喇嘛教法中的密宗。隨著喇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別是哪幾派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別包括: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14世紀時,寧瑪派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薩迦派在顯教方麵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薩迦寺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在修習上,噶舉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

格魯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製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南傳佛教是流傳在我國南方的嗎

南傳佛教是流傳在我國南方。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係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為“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主要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一些地區。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係,所以也稱為“巴利語係佛教”。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並不僅僅在於嚴持戒律,持戒嚴謹隻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傳承著完整係統的止觀禪修次第,禪修者能夠依照止觀禪修,亦即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培育定力之後再修觀,乃至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現證涅槃。

佛教的基本禮儀有哪些

一是入寺禮儀。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走,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為佳,千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是拜佛禮儀。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用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三是閱經禮儀。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方可隨便坐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四是拜僧禮儀。見麵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忌直稱為出家人、和尚。與僧人見麵常見的行禮方式為兩手合一,微微低頭,表示恭敬,忌握手、擁抱、摸僧人頭等不當禮節。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可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五是法器禮儀。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六是聽經禮儀。隨眾禮拜入座,如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