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應該屬於藝術,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築,是個很有意趣的話題。
我國宮殿建築華貴高雅、雍容大度,民宅建築飛簷走脊、樸素實用,廟宇建築依山傍水好像要遠眺眾生,而幽冥神秘的古墓建築卻造就了地下輝煌,這些無一不體現出中華民族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體現出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這一章裏,給朋友們介紹了宮殿建築、傳統居住建築、佛教建築、園林建築、陵墓建築,以及表飾雕塑、石窟寺廟造像等內容。
還專門介紹了故宮、圓明園、拙政園、承德避暑山莊、客家土樓等著名建築。
建築藝術的內涵是什麼
建築藝術是造型藝術之一。建築,是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創作、各種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的建造活動。
從而可知,建築是人類為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也是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它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
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麵布置、立麵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麵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建築起源於人類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遮風雨、避群害的實用目的,是人類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為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車爾尼雪夫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作為一種藝術,比其它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於美感要求。”
而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築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麵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等。
從而可知,建築藝術與其它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故建築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麵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曆代建築藝術與它所處的曆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製約。
我國建築體係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麵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我國建築藝術,是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取得不斷的發展並有所創新。
我國古建築的整體風格是什麼
古代建築品類繁盛,包括宮殿、陵園、寺院、宮觀、園林、橋梁、塔刹等。
我國古代建築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為建築材料,以木架構為結構方式,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檢舉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築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
我國古代建築由於木質材料製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築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築的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雲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我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
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築都是由若幹個庭院組成的建築群,單個建築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呈現出一種我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築,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築物,兩側對稱的布置次要建築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
我國園林建築包括哪些
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包括帝王的苑囿,官僚、地主、官商、士大夫的私家園林以及一些寺廟園林。
我國古典園林起源於帝王的離宮苑囿,可上溯到商周秦漢時已摹仿自然山水堆山造園。魏晉南北朝時寄情山水的私家園林始盛。唐宋時,詩情畫意貫穿於園林的布局與造景中。明清時古典園林發展到鼎盛階段。
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特色體現在景區劃分、造山、理水、花木栽培和建築等方麵。園中常以牆垣、廓子、亭子、假山等來分隔空間,用土石堆疊成峰、嶺、峭壁等形象,構成庭院山景,園中流水有聚有分,既有平遠遼闊、又有曲折幽邃。
花木栽培,不僅著意在綠化,尤其重視個性特色、突出造園主題。園中建築物與山水花木共同組成園景,突出和點明風景主題。
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是追求自然情趣,以人工山水為園林造景主題。在有限的空間內以人工的方法濃縮、再現無限的大自然的美。體現出人和自然統一的審美理想。另外還追求含蓄的詩畫意境,加深和豐富對情景交融的園林景色的審美感受。
我國古典園林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園林建築發生過深刻影響,近代還影響到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園林建築。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在造園曆史上,歐洲各國都出現過“中國熱”。
西方園林原來為“幾何式花園”,甚至連花草樹木都要修剪或種植成各種橫紋圖形,以表現人對自然的征服,體現理性精神,我國園林以詩入畫,以畫入園,是對自然美的剪裁,提煉與集中,表現了人的感情和靈性。
我國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是什麼
凡是園林創作中有利於體現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各種景物,都是造園的物質要素。如豐富多彩的花草樹木和魚蟲禽獸,形形色色的峰巒岩崖及溪瀑湖海,各種有助於園景和遊想活動的土建工程等;還包括各種有利於構成園景的皓月、朝陽、晚霞、雨露等氣候氣象因素,以及與園林內容和形式和諧的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在眾多的構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園路與建築三類。
山在我國園林裏是永恒與穩定的象征。大園的山大,主山大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點部位,稱為“山骨”,形式和真山差不多;小園山小,可以全用山石堆疊,表現自然山局部,卻能啟發人對整體山的聯想。
水在我國園林裏是智慧和廉潔的象征。水從山泉流出,通過曲折的溪澗最後彙成大池,成為園林的主體水麵。設計山和水,造園學叫作治山理水。
花木在我國園林裏最富生機,象征著欣欣向榮。有些花木還被賦予特殊的含意,如鬆柏喻堅貞、長壽,梅蘭竹菊喻君子風範等。我國園林的花木配植也是自然式的,同時很講究意境,花木種類的選擇都要順應地形、朝向等自然氣候條件與植物的生長習性。
我國園林的特色還在於園路要“曲徑通幽”,建築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與自然的景物交織在一起。園中的主要建築往往和山池相對,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點景和觀景的建築。建築和園路在園林中還起著分隔空間和組織遊覽路線的作用,美的建築常常是園林的點睛之處。
什麼是廊廳堂樓館舫亭台榭軒
廊:我國古建築中的廊,有悠久的曆史,原始社會晚期就已出現,到商周規模宏大,以後每個朝代的宮殿、壇廟、園林、寺觀、王府、宅第等建築中,都少不了它。其中“廊廡”是指殿堂、樓閣前麵或周圍的簷廊,而不包括獨立的、淩空的、飛跨的廊子。
廊的種類和形式很多。按其所在的位置有宮殿廊廡、壇廟寺觀廊廡、橋廊、爬山遊廊、臨水遊廊、跨水遊廊、正廊覆道等。按其形式又有半壁廊、淩空廊、雙麵廊等,特別長大的稱為長廊、千步廊。
廳:在古代園林和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築的性質,用以會客、宴請、觀賞花木。因此室內空間較大,門窗裝修考究,造型典雅、端莊,前後多置花木、疊石,使人身置廳內就能欣賞園林景色。
堂:居住建築群中的正房,是長者居住或舉行家庭重要慶典的場所。多位於居住建築群的中軸線上,體型嚴整,裝修瑰麗,室內常用隔扇、屏門、落地罩、博古架等分隔空間。
樓:樓與閣常連稱、均為高層建築,形式非常近似。閣的特點通常是四周沒桶扇或欄杆回廊,供遠眺、遊想、藏書和供佛之用。樓閣有古樸的飛簷畫棟、精致的花窗青瓦,屋頂常采用“歇山頂”,坡麵和緩、出簷深遠,簷角微翹。構成了一幅輕盈、美麗、多姿的輪廓,充滿了詩情畫意。
館:在古典建築中有幾種含意。一般認為“離宮別館,彌山跨穀”。如在帝王的禦苑內,則為皇帝遊樂休息、觀賞戲劇的地方。在私家園林宅第裏,館為客舍。城市中的館,乃係招待來往官員、客商和趕考文人的住所,與近代的旅館相似。
舫:模仿船的形式,多建於水邊,一側與岸相連,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麵和船一樣分前後艙。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尾艙多為兩層樓,可登樓眺望湖景。如頤和園的石舫、蘇州獅子林的石舫。
亭:秦漢時十裏設一亭,成為行人停留宿食的處所。邊地也沒有崗亭。後來亭成為一種供休息眺望和觀賞遊覽的小型建築物,有頂無牆,或有樓。唐時園林風景處築亭就很普遍了。
亭子的樣式千姿百態,有六角、八角、扇麵、梅花亭等,構成了一幅美妙的風景畫。最為常見的還是方亭。
台:是一種高而上平的建築物,一般供望遠或遊觀之用,如瞭望台等它是我國古代宮苑和園林中一項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
軒:園林中觀賞性的小建築,起點景作用,與亭相似。軒中往往陳列有簡單家具,供人們喝茶、下棋、鑒賞書畫。它可建在水邊,亦可隱於半山,布局自由,風格輕盈。
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敞屋,木構建築,其特點是隻有檻柱而無牆壁。在很多情況下常將台榭通稱。積土高起者為台,台上所蓋之屋為榭。台榭後來也泛指高地所建供遊觀的建築物,如李白詩句:“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旅遊勝地常於水邊築一高台,台上設有無壁木構建築,人們稱為“水榭”。
建築都分成哪些類別
建築是在人類勞動實踐中所取得的一種人為環境,供人們從事各種活動之用的修造物。
它可分為建築物和構築物兩大類,建築物是供人們進行生活、生產或其它活動的房屋與場所,大致有工業建築、民用建築、農業建築、園林建築;構築物則是人們不直接在內進行生活和生產的建築物,如電視塔、紀念碑、橋梁、堤壩等。
日常生活中一般也按建築物的用途分類,分為生產建築、公共建築、民居建築、紀念性建築、園林建築和建築小品。
生產建築:包括工業建築和農業建築。工業建築指供工業生產用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包括廠房、車間、煙囪、橋梁等;農業建築指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建築物和構築物,例如水庫、泵站、農機站、畜舍、倉庫。
公共建築:指進行社會活動的非生產建築,一般是為指大家提供服務和活動的建築空間。例如醫院、商場、旅館、飯店、劇院、學校、體育館、辦公樓、圖書館、客車站等。
民居建築:指供人民生活起居用的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住宅、宿舍、別墅等。
紀念性建築:指為紀念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而修建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如紀念碑、紀念館、凱旋門、凱旋性,以及紀念塔、紀念亭、牌坊、華表等。
園林建築:建造在園林內供遊人休息或觀賞的建築,例如亭、台、樓、閣、長廊、水榭、廳堂、石橋等。
建築小品:指主體建築以外,內裝飾方法之一。如天花板中最尊貴的位置處,即頂棚中向上凹進的部分,形狀有八角、圓形、方形等,多用鬥拱和精致的雕刻組成,飾以彩畫圖案,使室內產生富麗堂皇、滿室生輝的效果。
我國園林建築是怎麼分類的
按照占有者身份,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之分。前者如北京的頤和園,北海公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後者如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
按照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三類:
一是北方園林。因為地域寬廣,所以範圍較大;又因為大多是古都所在,所以建築富麗堂皇。又因為氣候局限,所以風格粗獷大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其以北京為代表。
二是江南園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園林地域麵積小,又因為河湖、常綠樹較多,所以比較細膩精美。特點就是淡雅樸素、曲折深幽、明媚秀麗,但是究竟麵積小,略感局促。這類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
三是嶺南園林。因為地處亞熱帶,終年常綠,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較好。其明顯特征是具有亞熱帶風光,建築物都比較高而寬。著名的如廣東的順德清暉園、東莞的可園和番禺的餘蔭山房等。
我國古建築的平麵布局有幾種方式
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麵布局的方式。
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
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麵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
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
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
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製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
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采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
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製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傳統居住建築有哪些式樣
原始人類最初利用天然洞穴棲身,經曆了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學會營造住所,這是原始居住建築的主要形式,即穴居。
在漫長的原始穴居生活中,先民的居住建築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是傳統居住建築中較為“正統”的樣式。
說它正統,因為它是為統治階級采用並以製度固定的一種製式,同時也是分布麵積最廣,適應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氣候與地理條件下的居住要求,因而也為廣大人民所習慣采用的一種製式。它的布局特征是合院。
住宅主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民族習俗、生活方式以及氣候地理條件,決定了合院原則下多彩多姿的具體布置方式。比如東北地區需要盡量多地采納日光,且有地廣人稀的優越條件,這裏的傳統四合院兩廂距離很大,庭院寬廣。
嶺南城鎮則要少納日照,並希望通過建築手段產生庭院內空氣流通的小氣候,且這裏人口稠密,所以傳統合院的庭院壓縮成了天井,房屋也多用兩三層樓。
從原始穴居演變為人工穴居的另一個形態可能是橫穴,就是今天仍為西北和華北很多地方使用的窯洞。這是一種最富有鄉土氣息卻又與最摩登的建築思想相符的形式。
其建造最符合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的原則。陝西米脂楊家溝驥村古扶風寨、河南鞏縣康店村康百萬莊園等古代窯居建築群都是很典型的實例。
什麼叫作建築構造
建築構造是建築物的構成、各組成部分的組合原理和構造方法。在進行建築設計時,不但要解決空間的劃分和組合,外觀造型等問題,而且還必須考慮建築構造上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