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四五千年前,當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人還處在茹毛飲血的階段,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享受著相當開化的物質文明了。
從熟食到精饈,從衣蔽體到著綢緞,從構木為巢到營築宮室,從神農百草到完善的農業技術和醫學,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本章內容包括天文曆法及名家、中醫中藥方麵的名醫名案、中華武術及氣功、史家思想及古籍、教育製度、兵家韜略、國防思想等各方麵所取得的成果。
公曆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公曆,即格裏曆。因為它的基礎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回歸年,故又稱陽曆。格裏曆的平年為365天,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為366天。
在格裏曆中,當某年的紀元年數不能被4整除時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時為閏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時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時為閏年,如2000年。
格裏曆平均一年為365.2425日,與長度為365.2422日的回歸年之間,要積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達到我國南京楊忠輔於公元1199年製定的《統天曆》水平。
格裏曆按月分配日數摻有格裏等帝皇威勢,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數用兩句話即可概括:“閏年單月小、雙月大;平年2月減一天。”但因為格裏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為因素影響極大,改曆很難。
農曆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農曆是我國廣泛使用的曆法,又稱陰曆、夏曆,是因為它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以月亮從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
推算農曆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相距29日的為小月,30日為大月。月從中氣得名,月內有某中氣的即為某月份,如含有中氣“雨水”,即為農曆正月。無中氣為閏月,閏月無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後的閏月為“閏四月”,如此使農曆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正。
在農曆中,平年12個月,日數為354或355日;閏年13個月,日數為383或384日。這就是我國自公元前14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閏月”的曆法。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由太陽的視置決定的,因此農曆合適的稱呼應是“陰陽曆”。
幹支曆是天幹地支循環組合嗎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天幹共十個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傳統用來編排次序的字組。兩者並行組合排列成天幹地支表,周而複始,循環使用。
幹支曆的紀年紀月法都同農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幹支順序排列、互不幹擾,閏月也同農曆。幹支曆中的節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與人們生活及當時社會活動密切相關,有的至今還為人們所用,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幾種。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一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二是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等。
三是幹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四是年號幹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年號,“丙申”是幹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幹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幹支紀年。
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幾種
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中說:“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中說:“德祐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中說: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二是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中說:“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三是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中說:“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中說:“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幾種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一是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中說:“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誌》中說:“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說:“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二是幹支紀日法。如《肴之戰》中說:“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肴。”“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石鍾山記》中說:“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中說:“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幹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中說:“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三是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中說:“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中說:“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中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中說:“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四是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中說:“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幾種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二是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中說:“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芙蓉樓送辛漸》中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中說:“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中說:“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中說:“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幹中計》中說:“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幾個時段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中說:“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幹中計》中說:“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中說:“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中說:“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中說:“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我國古代天文方麵主要成就有哪些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受到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僅次於農學和醫學,可與數學並列,是構成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
我國古代天文學萌芽於原始社會,到戰國秦漢時期形成了以曆法和天象觀測為中心的完整的體係。
曆法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專門的篇章,記載曆代曆法的資料,稱為曆誌或律曆誌。
天象觀測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另一主要內容。二十四史中專門記載這類資料的部分叫作天文誌。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主要的觀測儀器渾儀和渾象,同希臘用的黃道式裝置不同,我國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裝置。
兩千多年來,我國保存下來的有關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的記錄,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以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曆》為標誌,我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最高峰。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有那些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
他觀測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32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張遂,(673年~727年),唐朝魏州昌樂人。開元年間,張遂在修訂曆法的實踐中,為了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運動規律,與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其精密程度超過了張衡的渾天儀。
黃道遊儀的用處,是觀測天象時可以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的坐標位置。張遂使用這兩個儀器,有效的進行了對天文學的研究。張遂修訂的《大衍曆》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曆法,它繼承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優點和長處,對不足之處和缺點作了修正,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突出的表現在它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速度與變化規律。《大衍曆》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曆》比以往的曆法更為精密,為後世曆法所師。733年,此曆傳入日本。
祖衝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製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
《大明曆》區分了回歸年和恒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楊忠輔製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采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采用方法更加精密;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我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人。郭守敬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曆,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曆》。
《授時曆》是我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曆法,吸取各曆之長,力主製曆應“明曆之理”和“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理論之源嗎
《黃帝內經》的書名冠以黃帝,但作者並非軒轅黃帝。黃帝本是我國曆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中原一帶的民族之一,與“神農氏”並稱為漢民族始祖。
由於神農、黃帝兩個民族對華夏文化形成有著深遠影響,所以作為炎黃子孫的漢民族,往往把祖先的一些發明創造、典章製度等假讬於黃帝之名。
據現代一些學者研究,認為《黃帝內經》一書,並不是一個人所作,而是一部起始於戰國,完成於西漢的跨時代集體之作。從現存的《黃帝內經》可以看出,除後人的部分增補外,其內容有許多學術觀點不一和自相矛盾之處。
從書中所引用的《奇垣五中》《陰陽從容》《揆度》《明堂》《上經》《下經》等久已失傳的古代醫經著作來看,它的寫作時代又很久遠。所以《黃帝內經》應當是我國古代醫家對秦、漢以前各醫學家之醫學理論的結論彙編,而假以黃帝之名,來提高其學術地位。
《黃帝內經》主要論述了什麼內容
《黃帝內經》共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
《素問》主要論述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五運六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則、藥物、病證、治法、養生等。
《靈樞》主要論述自然事物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人體生理、病因病機、攝生、診斷、治療及醫德等。《靈樞》的核心是髒腑經絡學說。
在理論上,《黃帝內經》為傳統醫學建立以下學說,即陰陽五行說、脈象學說、髒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並建立了“四診參合”的診法原則。
《黃帝內經》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了研究“五運六氣”的運氣學說。它是以五引、六氣、三陰三陽為其理論基礎,並配合天幹、地支,來測知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疾病的流行發展。這是把人體的生理變化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相統一的“天人相應”學術理論。
李時珍是怎麼寫成《本草綱目》的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湖廣蘄州人,是我國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
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幼時體弱多病。李時珍的父親希望他能通過科舉來改換門庭,因此極力鼓勵他讀書應試。而他14歲便考取秀才,但明代科場腐敗,以後幾次鄉試,他都未能中舉。由於世醫之家的熏陶,他自幼就熱衷於醫藥,科場失利,促使他在24歲時正式走上行醫之路。
在長期臨床實踐和親自上山采藥、收集民間藥方的基礎上,李時珍參核了八百餘種文獻,對各種藥物進行辯證的研究。在他35歲那年,開始了《本草綱目》的編寫,曆時27年,期間又對原稿進行二次重大修改,終於在1578年正式完稿。
《本草綱目》是我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部光輝巨著。它記述大量藥物,論述諸多有關藥物的采集、炮製、鑒定、培植等方法,補充七方、十劑、氣味陰陽、生降沉浮的藥物理論。《本草綱目》不僅豐富了傳統醫藥學寶庫,同時對礦物、化學、地質、天文等自然科學也有巨大貢獻。它的成書推動了我國本草學的發展與研究,並使之走向更加科學的道路。
為什麼《本草綱目》能成為中醫藥寶典
《本草綱目》全書52卷,分列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作者又為每部分若幹類,每一類又分列所屬藥物。全書共載藥物1892種,比《論證類本草》增加374種藥,附圖1109幅,載方一萬多首。全書總目如下:
第一二卷為序例;第三四卷為百病主治藥類;第五卷為水部二類:天水類、地水類;第六卷為火部一類;第七卷為土部一類;第八至十一卷為金石部,分五部分:金類、玉類、石類、鹵石類、附錄。
第十二至二十一卷為草部類,共分十一類:山草類、芳草類、隰草類、毒草類、蔓草類、水草類、石草類、苔類、雜草類、有名未用;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為穀類,共分四類:麻麥稻、稷稻、菽豆、造釀。
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為菜部,分五大類:葷辛類、柔滑類、蓏菜類、水菜類、芝栭類;第二十九至三十三卷為果部,分六類:五果類、山果類、夷果類、味類、蓏類、水果類、附錄;第三十四至三十七類為木部,分六類:香木類、喬木類、灌木類、寓木類、苞木類、雜木類、附錄。
第三十八卷服器部二類:服帛類、器物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卷為蟲部四類:卵生類、化生類、濕生類、附錄;第四十三、四十四卷為鱗部五類:龍類、蛇類、魚類、無鱗類、附錄。
第四十五、四十六卷為介部二類:龜鱉類、蚌蛤類;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卷為禽部四類:水禽類、原禽類、村禽類、山禽類、附錄;第五十、五一卷為獸部五類:畜類、獸類、鼠類、寓怪類;第五十二卷人部一類。
《金匱要略》是第一部雜病研究專著嗎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人。據傳曾任長沙太守,故後人亦慣稱他為張長沙,被曆代醫家奉稱醫聖和醫方之祖。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五朝末期,當時由於農民起義、諸侯割據,中原戰亂不斷,疾病流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張仲景的家,原是南陽望族,人口眾多。
但由於連年的戰爭、災荒、疾病,使張仲景的家族二百餘口人,有三分之二喪亡,而死於傷寒的占了十分之七左右。天災、人禍,疾病所帶來的慘痛,深深地觸動了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
於是他立誌於醫學研究,認真探討、鑽研古代醫學著作,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經過多年的鑽研,並參考《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學著作,同時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終於著成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金匱要略》原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
《金匱要略》最後三篇是宋人所附嗎
《金匱要略》全書共分3卷25篇。其《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是全書的總論。全書最後三篇,因疑為宋人所附,所載方治又多見於後世方書,所以在一般《金匱要略》版本中不加載。
《金匱要略》除最後三篇外,其餘前22篇,共記載痙病、濕痹、百合病、陰陽寺、瘧疾、中風、曆節、血痹、虛勞、肺痿、肺癰、肺脹、胸痹、心痛、短氣、奔豚氣病等四十餘種疾病。
全書共載攻方205首,其中4首隻存方名而無藥味。對於疾病的治療,除記有方藥治療外,還載有針灸治法、飲食調養及病後護理。在方藥的使用上又有內外用藥之分,如內服藥:湯、丸、散、灑;外用藥:熏、坐、洗、敷等,並強調藥物的炮製、配伍、煎、服等方法。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及病機上的差異,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方劑的運用提出了同是一種疾病,但治療方法應有所不同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其所載方劑,在治法上大致可概括為午、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種方法,同時以辨證施治為原則,症變治亦變,隨症用藥。
《水經注》是記載河流最著名的典籍嗎
酈道元(460年~527年),字善長,範陽涿縣人。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家。
酈道元出身官僚家庭,襲封永寧侯。曾任禦史中尉,執法嚴猛,為權豪所憚恨,於關左大使時,被雍州刺史肖寶所害。酈道元好學博覽,遍曆北方考察河道溝渠,搜集與之有關的風土人情、曆史傳說、神話故事,撰成《水經注》一書。
《水經注》是給《水經》加注。《水經》是一部記載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其作者不詳,據清代學者考證,認為《水經》作者上不及兩漢,下不至晉朝,當為三國時人。此書雖是為《水經》加注,但確是以《水經》為綱,作了20倍於原書的補充和擴展,實為一本巨著。
《水經注》40卷。《水經》記載我國水道僅137條,而《水經注》的記載有1252條,大至江河,小到溪流。
《水經注》記載的河流眾多,尤其是北方水係,更為詳細。而它不僅記載當時黃河的水道,還記載了黃河以前的古道。書中對於水道源頭存在伏流的記載,在科學上是極有創見的。此外對各條河流之水文變化的記載,更是前代著作中所未見。
對於書中的一千多條河流,《水經注》大都記載了它們的發源、流程與歸宿。從源地開始的整個流程,沿途的河床寬度、灘瀨、瀑布、急流等情況,其中有的描述得非常細致。除了上述有關河流的地貌現象外,在河流水文方麵,諸如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各方麵,也都有詳細的描述。
《水經注》不隻局限於記載與河流水道直接關涉的河水源頭、河道流向與變遷、彙入河海等項,更重要的是,以河流水道為綱,用大量篇幅,記述所經地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曆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事故等。
《水經注》中還有酈道元搜集各地流行的歌謠、諺語,數量也很可觀。
《九章算術》是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嗎
《九章算術》成書約東漢初年,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經由很多人的修改和補充而成,目前僅知漢北平侯張蒼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都曾參與過搜集、增刪的工作。
劉徽是魏晉之間的大數學家,曾注過此書。劉徽在魏元帝景元四年注《九章算術》,並撰《重差》一卷。《重差》之今名為《海島算經》,與《九章算術》同列入《算經十書》。
現今傳本的內容經過多次增補,分為九章。
一是方田:我國古代對正方形及矩形的田統稱為方田,本章研討分數四則算法和平麵求麵積法。
二是粟米: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本章所論主要是比例算法。
三是衰分:也稱為差分,以現今術語來說,就是配分法或配分比例。
四是少廣:因其截縱之多,以益廣之少,即開方之法,為方田法之還原。
五是商功:立體形求體積法。
六是均輸:按人口多少、路途遠近、穀物貴賤等平均交納租稅或攤派徭役的算法。
七是盈不足:本章共二十問,第一至四問是一盈一不足,第五問是兩盈,第六問是兩不足,第七問是一盈一適足,第八問是一不足一適足,第九以後各問,並非盈不足,而是以盈不足術計算的問題。
八是方程:當諸物繁冗,諸價錯雜,按一定之式作為比例的算法。
九是勾股:勾股定理的應用和簡易測量問題的解法。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算經中最重要的一種,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數學著作之一。這是一部以農為主的生活應用數學專著,其中有關負數、分數計算,以及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它不僅指導著我國數學的發展達兩千餘年之久,而且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齊民要術》是最早的古農學專書嗎
賈思勰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農業科學家。關於他的生平,《魏書》沒有記載,我們隻從《齊民要術》中得到一點零星的材料。他大約生於公元5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曾做過高陰郡(今山東境內)太守。從他的政治態度和思想來看,他屬於地主階級中的革新派。
他雖然著作《齊民要術》這一部中外聞名的農學要籍,但其一生行跡,卻缺乏史傳和文獻記載。僅從書序中得知他經曆北魏孝文帝以後的衰敗之世,目擊兵荒馬亂、生產滯落、饑民輾轉的悲慘景象,因而立誌重視農事,振興經濟,在博訪周諮多年之後,以積聚的大量技術資料寫此成書。
《齊民要術》正文分為10卷,共92篇;除正文外,還有一篇重要的序言和卷端《雜說》,總字數將近十二萬字。它比較係統地總結了北魏時期及古社會人民的生產經驗,內容豐富多彩,“起自耕農,終於醯醢”,從農、林、漁、牧到釀造加工,甚至包括烹調技術,都作了專門介紹。
涉及到的學科知識不僅有農學,還包括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醫藥學、天文氣象學等。其中談到的很多技術及其原理的發明或發現,都比外國要早,有的甚至比歐洲早一千年以上,而有些在今天仍有其實踐價值。
如耕作技術上的防旱保墒措施,土地利用方麵的綠肥輪作製和套種製,作物品種的人工選擇、選育和分類鑒定,對植物性別和授粉作用的觀察認識,家畜的舍飼管理、繁育、外形鑒定及疾病防治,以及釀造加工方麵的工藝技術等。
總之,《齊民要術》一書較有係統地記載了6世紀中葉及以前,是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人民從實踐中累積下來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
《夢溪筆談》因何成為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錢塘人,是傑出的科學家,也是我國11世紀革新派政治家、外交家、理財家和軍事家。
他出生於官僚家庭,自幼好學,14歲即讀完家中藏書。後來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四川簡州和京都開封等地,因此有機會廣泛接觸社會,了解各地山川物產、風土民情,增長了見識。
沈括24歲進入仕途,作過幾處縣令。33歲中進士,後被舉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圖書,掌管天象觀測,這一職務為他博覽群書、研究天文曆法提供了方便。後參與王安石變法,擔任推行新法的重要官職,變法失敗後被貶官。
以後又幾經宦海浮沉,晚年定居潤州夢溪園,總結一生經曆和科學活動,寫出了中外聞名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其它多種著作。
《夢溪筆談》為一部筆記體文集,正文26卷,還有《補筆談》三卷,《讀筆談》一卷,合計30卷。其書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儀等十七個門類,內容涉及的範圍異常廣泛。
《夢溪筆談》中保留下來的科技史資料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如舉世聞名的宋朝慶曆年間畢升發明的活字版排版印刷術,從製造活字到排成書版的詳細情況,《夢溪筆談》為人們留下了唯一的記載。
今天曆史博物館中陳列的仿製品,就是用沉括記下來的方法製造的。還有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的裝置方法,也是《夢溪筆談》為我們留下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