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衣冠服飾(1 / 3)

人類衣冠服飾伴隨著生產水平、經濟基礎、物質文明、社會習俗與審美觀念而同步進展。

我國各民族服飾經曆了長期曆史發展演變後,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式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這裏向大家介紹了衣冠服飾的起源與發展、周朝服飾製度的初建與漢官服飾的威儀,介紹了魏晉的日月改易和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複漢俗,介紹了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以及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讓朋友們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古代衣冠常服都有哪些

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叫布衣。

紳士的紳為古代士大夫係在衣服外作裝飾的寬大的帶子,紳士指代士大夫。

紈絝的紈為白細的絹綢,絝即褲,富家子弟穿的衣服叫紈絝,引申為遊手好閑的人。

赴試求官的考生穿麻衣,也叫白衣。

青衣可指深藍色、也可指湖藍色、綠色和黑色。著黑色衣服的女子,是為了襯托出別人色彩的高貴,也是為了工作時的耐髒,故此,青衣指婢女。除此以外,由於婦女喜愛服飾打扮,又主要從事紡織、服飾的生產,故用服飾來代稱女子的稱謂很多,如巾幗、裙釵、珠翠、紅袖等。

古代道士用黃冠束發,因此後來把道士又稱為黃冠。

黃裳是君主太子的別稱,因為黃色是五行中土的顏色,為社稷之本,最為尊貴。

衽為衣襟,中原漢人衣襟向右掩,而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則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異族統治的人。

古代戰士的護身之戰鬥服裝,多用皮革和金屬片製成,故後來以甲代稱士兵,如兵甲。

農民因為從事農作生產、整日麵對綠草綠樹綠莊稼的人都是最底層的農民的緣故,因此,綠巾、綠裳亦為農服。元明時期,官府規定農家男子隻能著綠巾,以示等級低。

清末官員服飾有哪些規定

清末官員服飾尤為繁雜,依官位大小不許濫用。清末官員的蟒袍,是官員穿的上繡蟒形的長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者,五蟒四爪。

清末官員的補服,是加在袍外的褂子,正中用金線繡織鳥,獸形的正方圖案。文官為鳥形: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鴻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未入流黃鸝。

武官為獸形: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子、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清末官員的頂子,是綴在帽子頂部的珠子,按其品級而呈不同。一品紅寶石、二品花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花金、九品花銀。

清末官員的花翎,是橫插在帽頂部的孔雀翎羽,並以翎眼的多少分官職的大小,但最多不超過三眼。一眼,不問勳賞,凡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捐納頂戴;二眼,限有特殊功勳的大臣;三眼,隻限於宗臣,如親王、貝勒始得頂戴。

古代完整的衣冠製度產生於何時

周口店時期,人是赤身露體的,和猴子大概沒什麼區別。原始社會時,衣服也隻是遮羞避寒之物,並無外在賦予的特殊含意。

到了奴隸社會,隨著私有製的出現,衣冠服飾則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參照物,成為了一種工具。《易經·係辭》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意思是說,尊卑等級按衣冠服飾作出區別之後,大家安分各自的等級不亂套,天下才不會大亂。

到了奴隸製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的周代,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衣冠製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飾各有區別定製。朝廷專門設立了“司服”這一官職,專管服飾規範,計劃帝王大臣的穿著。另外還有“染人”官職,專司染料收獲、監督官辦染坊、安排各級官位的服飾色別。

至魏晉時期,衣冠製度已日趨完善,皇帝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規定的服飾,且“衣畫裳繡,皂上降下”;皇後則“皆以蠶衣為朝服”;王公貴族“服無定色,冠綴紫標,標以繒為之”;八品以下不得著羅、紈、綺等高級絲絹織物。

古代衣冠服飾圖案有哪些寓意

我國古代的衣帽鞋履之上多有吉祥圖案,如龍鳳、蟲草、花鳥、果實、虎豹、魚蝦、日月星辰,它們寓意吉祥、富貴、平安、樂業,其內容之豐富、想象之完美、手法之多樣,令人叫絕。

象征法:根據事物的生態、形態及習性,表現某一特定的思想內容。如以石榴多籽來表現多子多福;以鴛鴦偶居不離表現情愛專一。

禽意法:以民俗中喜聞樂見的人物、器物表達吉祥含意。如一品文官補服紋樣中的仙鶴和水浪,寓意為“一品當朝”;以鬆、竹、梅三種耐寒植物寓意為“歲寒三友”。

比擬法: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吉祥含意。如將猛虎比擬為英武不屈;將頭上隻有一角、敢於驅除邪惡的神獸比擬為正直等。

表號法:根據傳統習慣,將金鳥代表太陽,將玉兔代表月亮,金鏈代表富有。

諧音法:利用某些事物名稱的諧音,構成吉祥圖案。如將鷹熊寓意為英雄,將鹿寓意為祿,將蝠寓意為福,將百合、柿子和如意寓意為百事如意,將插在花瓶中的三枝利戟和花瓶邊上的蘆笙寓意為平升三級。

嵌字法:在紋樣中嵌吉祥文字,常用文字有壽喜貴福吉等。

這些服飾紋樣有時單獨使用,有時被組織在一起,從而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

如反映功名的,用三個桂圓串連寓意連中三元,以五個童子爭奪一頂盔帽寓意五子奪魁;反映利祿的,有以大小獅組合寓意太師少師;以四個柿子、三隻公雞組合寓意四世三公;祈望多子的,用蓮花桂花寓意連生貴子。

祈望長壽的,以落花生構成長生不老,以鬆柏、壽山石、靈芝組成芝草延年;祈望升官的,以鵲、鹿、蜂、猴、寓意為爵祿封侯,以雞冠花、雄雞組合寓意為官上加官;象征富貴的;以牡丹、芙蓉組成榮華富貴,以金魚、池塘組合寓意金玉滿堂。

象征平安的,以花瓶、麥穗組合寓意歲歲平安;以鵪鶉、菊花、落葉組合寓意安居樂業;祈求發財的,以巨鼎、元寶、銀錠、珊瑚、犀牛組成寓意招財進寶,以童子騎馬、手持鯉魚組合寓意馬上得利;反映豐收的,以五株穀穗、宮燈及蜜蜂組成五穀豐登,以蓮花、鯉魚組成連年有餘。

這些吉祥圖案的創作和應用,反映出各階層人民不同的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在我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古貴族男子的頭衣有哪些

上古貴族男子的頭衣有冠、冕、弁。

冠:冠是一般貴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長到20歲要行冠禮。《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行冠禮時有很繁縟的儀節。少年男子一經行過冠禮,社會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標準要求他了,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合於封建道德。正因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種禮。

授冠之禮一直貫穿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不應戴冠。所以當戰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得罪了信陵君,信陵君準備離開趙國時,平原君要摘去冠,以示自己有過錯,自降身份。

正因為冠是貴族到了一定年齡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們區別於平民百姓的標誌,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

冕:冕是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後來隻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於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稱。

弁:弁也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

冠、冕、弁雖是三物,但由於都是男子的頭服,大同小異,所以冠又是三者的總名。

平民百姓的頭衣有哪些

平民百姓的頭衣有幘、陌頭、襆頭、角巾等。

幘:幘的作用是蓋住發髻,可以一直蓋到前額。

陌頭: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毛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額上打結。因為古人在頂上梳髻,這樣包頭能順發勢兜住使不散下。

襆頭: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九:“《孫策傳》:‘張津常著絳帕頭’。帕頭者,巾幘之類,猶今言襆頭也。”《新唐書·輿服誌》說:“襆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其實自古庶民就用襆頭;大約從後周起正式進入上層社會並加以美化,創造了多種形式。襆頭正式定名時,除保留前額上的結之外,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因為襆頭經常是用青黑色的紗做成,所以也叫烏紗,即後代俗稱的烏紗帽。

角巾:古書上說的角巾,其實就是襆頭的原始形態。古代說到戴在頭上的巾,所指的是經過製作的,類似現代的帽子,與現在所說的手巾、毛巾不是一類東西,雖然在上古是一巾兩用的。

古人身上的玉佩有什麼含義

古人十分重視身上的佩飾,不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標誌身份等級。佩飾都係在革帶上然後連於大帶。常見的佩飾有玉、帨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