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禮儀怎樣做才能皆大歡喜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它要求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
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
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淨手後到另座飲茶。
儀表禮儀有哪些要求
在化妝禮儀方麵:化妝的濃、淡要視時間、場合而定;不要在公共場所化妝;不要在男士麵前化妝;不要非議他人的化妝;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妝品;忌發型太新潮;忌頭發如亂草;化妝太誇張;忌臉青唇白;忌衣裝太新潮;忌打扮太性感;忌天天扮“女黑俠”;忌腳踏“鬆糕鞋”;男士不要過分化妝。
在服飾及其禮節方麵:要注意時代的特點,體現時代精神;要注意個人性格特點;穿著打扮應符合自己的體形,更要符合現場的氛圍。
坐姿禮儀的一般要求是什麼
坐姿禮儀是最考驗人的,也是最能體現氣質與美的。正確規範的禮儀坐姿要求端莊而優美,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坐,作為一種舉止,有著美與醜、優雅與粗俗之分。正確的禮儀坐姿要求“坐如鍾”,指人的坐姿像座鍾般端直,當然這裏的端直指上體的端直。
入座時要輕、穩、緩。走到座位前,轉身後輕穩地坐下。如果椅子位置不合適,需要挪動椅子的位置,應當先把椅子移至欲就座處,然後入座。而坐在椅子上移動位置,是有違社交禮儀的。
神態從容自如,嘴唇微閉,下頜微收,麵容平和自然。
雙肩平正放鬆,兩臂自然彎曲放在腿上,亦可放在椅子或是沙發扶手上,以自然得體為宜,掌心向下。
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體自然挺直。
雙膝自然並攏,雙腿正放或側放,雙腳並攏或交疊。男士兩膝間可分開一拳左右的距離,腳態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開以顯自然灑脫之美,但不可盡情打開腿腳,那樣會顯得粗俗和傲慢。如長時間端坐,可雙腿交叉重疊,但要注意將上麵的腿向回收,腳尖向下。
坐在椅子上,應至少坐滿椅子的三分之二,寬座沙發則至少坐一半。落座後至少十分鍾左右時間不要靠椅背。時間久了,可輕靠椅背。
談話時應根據交談者方位,將上體雙膝側轉向交談者,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現自卑、恭維、討好的姿態。講究禮儀要尊重別人但不能失去自尊。
離座時要自然穩當,右腳向後收半步,而後站起。
女子坐姿有什麼要求
女子入座時,若是裙裝,應用手將裙子稍稍攏一下,不要坐下後再拉拽衣裙,那樣不優雅。正式場合一般從椅子的左邊入座,離座時也要從椅子左邊離開,這是一種禮貌。
女士入座尤要嫻雅、文靜、柔美,兩腿並攏,雙腳同時向左或向右放,兩手疊放於左右腿上。如長時間端坐可將兩腿交叉重疊,但要注意上麵的腿向回收,腳尖向下,以給人高貴、大方之感。
男士、女士需要側坐時,應當將上身與腿同時轉向同一側,但頭部保持向著前方。
作為女士,坐姿的選擇還要根據椅子的高低以及有無扶手和靠背,兩手、兩腿、兩腳還可有多種擺法,但兩腿叉開,或成四字形的疊腿方式是很不合適的。
在餐廳就餐時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麵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就座後,坐姿應端正,上身可以輕靠椅背。不要用手托腮或雙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頻頻離席,或挪動座椅。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穿牛仔褲的坐法,首先身體側坐,一腳支撐身體的重量,另一腳的足踝靠在這腳的腳尖上。也可以采取盤坐的方式,兩腳交叉盤坐,腳尖朝上,兩手自然地擺在膝蓋上。如果坐沙發椅,就可不必太拘束,順其自然地坐著,保持優雅的坐姿即可。
就座後,坐姿應端正,但不僵硬。不要用手托腮或雙臂肘放在桌上。不要隨意擺弄餐具和餐巾,要避免一些不合禮儀的舉止體態,例如隨意脫下上衣,摘掉領帶,卷起衣袖;說話時比比劃劃,頻頻離席,或挪動座椅;頭枕椅背打哈欠,伸懶腰,揉眼睛,搔頭發等。
古代的吉禮是祭祀的嗎
我國古代把祭祀之事作為吉禮。吉禮主要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麵。
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
第二是祭地衹,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
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饑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采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吊唁慰問的一種禮節。
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
古代的軍禮包括什麼內容
民俗界認為,軍禮屬於政治類,政治類中還有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等。
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
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
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
三禮的出現標誌著什麼
三禮指的是,《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
《周禮》又名《周官》,是三禮之首,漢世初出,因與《尚書·周官篇》相混,改為《周官經》。西漢末列為經而屬於禮,故有《周禮》之名。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官製及製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舍彙編而成。《周禮》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周禮》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料。
《儀禮》一書的內容主要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提倡一種有等差的人倫禮儀,其中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體現“親親尊尊”原則的禮儀,以《儀禮·喪服》最為詳細明確,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製度與血緣關係,而且對後世社會組織、文化觀念有著重要影響。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因此它也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我國古代注重哪些禮節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國古代的種種禮節,就是其具體表現。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
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隻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裏,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
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兩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麵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借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