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發於人性自然,合於人生需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麼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
我國是“禮儀之邦”,縱觀曆史,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隻要我國人生活中所能碰見的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
我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這部分包括禮儀的起源、禮節與儀式、政治禮儀、生活禮儀等內容,可以讓你深刻體會那句老話:“禮多人不怪。”
我國禮儀的含義是什麼
禮儀就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禮儀的禮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際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古人講“禮儀者敬人也”,實際上是一種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
禮儀的儀字顧名思義,儀者儀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表現形式。總之禮儀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表現形式,進而言之,禮儀其實就是交往藝術,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禮儀涉及飯桌禮儀、儀表禮儀、坐姿禮儀。
總而言之,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我國的禮儀起源於何時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
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
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製。”這裏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為什麼說我國是禮儀之邦
我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
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
禮儀文明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曆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麵。
我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製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係統而完整的程序。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從而構建了中華民族曆史久遠的精神文明。
怎樣理解尊老與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裏麵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尊老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隻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製。
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
關於敬賢,縱觀我國古代曆史,曆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尊老敬賢觀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要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儀尚適宜的內涵是什麼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
“二程”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
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如果講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台高築,造成巨大浪費,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禮貌待人的內涵是什麼
中華民族曆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
《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麵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裏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
古人敬人的方法首先是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禮尚往來。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對於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
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於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並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個人的容儀關乎禮儀嗎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
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麵。
一是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
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豔抹,矯揉造作,隻會適得其反。
二是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是因為,隻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
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處處合乎禮儀規範。
三是言語辭令。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
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不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