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等級森嚴的社會(1 / 1)

森嚴的社會結構

巴比倫的社會結構非常森嚴,界限分明。處在金字塔最上層的是國王。他是國家權力的代表,其權力來自於神的恩賜,也可以說是在代表神行使權力。薩爾貢一世在建立阿卡德王國時期,就確定了中央集權製度。據出土的銘文記載“他使全國隻有一張嘴”。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自稱“眾神之王”,認為自己的權力是天神授予的,讓其掌管人間,代行正義,消除邪惡的人。國王一般獨攬軍政大權。到新巴比倫時期,每個繼位的君主都要發表就職文告,如同現在的總統就職演講。尼布甲尼撒是這樣發布文告的:

莊嚴華美的巴比倫,我視你為一如我的生命。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願意住……在你仁慈的馬爾都克庇佑下,我願盡我的力量,使你成為空前絕後、無比繁華、無比昌盛的大城。你將接受萬國的進貢,以及全人類的膜拜。

在國王的下一層是中央政府官員和祭司集團。其中以祭司的實力最大,有時連國王的權力都要受到祭司的製約,有時祭司對人民的影響力甚至還在國王之上。正是由於祭司的特殊地位,國王有時也拿祭司沒有辦法。祭司是和神交流的,能通曉神的旨意。

緊隨祭司其後的是行政官員、貴族集團和富商大賈,其中商人也是社會的重要集團。在巴比倫時期,商人分為公商和私商。公商無需多說,私商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除了不參加國家和神廟的商業活動外,剩下的其他商業活動都要參加,包括銀行投資、奴隸貿易、長途販運等。商人還參與國家管理,比如在行政、司法領域等方麵。

老百姓處於金字塔的下層,奴隸則處於金字塔的最底層。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和牲畜一樣視為主人的私有財產,隻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自由。奴隸主要來自於戰俘、外邦人、奴隸所生的子女。

龐大的城市群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實質上是城市文明和商業文明。城市是最基本單位,被看作是屬於主神的一個神聖的存在物,每個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

美索不達米亞有很多城市,這些城市大多依都城而建,分布在兩河流域,形成一個龐大的城市綜合體。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是城市文明,隨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發展,各個城市之間來往密切,形成一個巨大的城市群。

據考古學家考證,蘇美爾時期的烏魯克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該城就非常繁華,人口達到5萬人。兩河流域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城市星羅棋布,頗為壯觀。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巴比倫城、尼尼微、烏爾城、馬裏城、埃利都城、拉伽什城、尼普爾城等。在這些城市的中心,還建起了神廟和宮殿等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隨之而來的就是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據考證,巴比倫城全盛時期的人口超過了50萬,這個數目大抵可以趕上西方現代城市的人口數量。

從美索不達米亞一些城市的遺址看,這些城市並不是無組織、無序列的布局,而是經過非常周密的規劃。它們以直角布局,其中的街道均以90度角相交叉並朝向羅經點。我們現代城市的一些生活設施,比如下水道和管道設施,在幾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已經出現了。

城市運轉的主軸可以說是工商業。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手工業就已經十分發達了。手工匠們製作的手工藝品非常精美,那些出土的手工藝品放到今天來看,也讓人驚歎不已。烏爾王陵出土了一個純金頭盔,它的形狀和花紋是用整塊金片在模子上打製而成的。那雕刻的一溜溜頭發細致而逼真,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技巧。

美索不達米亞發展的高峰應該在巴比倫時期。由於兩河流域南北的統一,城市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巴比倫城成了全國貿易甚至是國際貿易的中心。以至於有人說,巴比倫文明本質上是商業文明。的確,流傳下來的文獻,大多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從泥版文書上可以看到,當時有很多的借貸、期票、契約、合同等。可以看出當時商業貿易活動的頻繁。後來,由於交通工具的改進,尤其是馬傳入後,貿易市場走向了國外。曆史學家曾這樣描述道:

巴比倫商人們領著毛驢商隊緩慢地穿梭於城鎮之間,做著生意,他們能滲透到周圍很遠的社區,他們在幼發拉底河一帶時常出沒,這樣,在這裏出現了一個叫哈鎮的城鎮。哈鎮的意思就是“旅行”。在許多人家的院子裏,都堆有很高的貨包,每一捆包上都印著商人姓名的印章。當貨包打開後,這些泥章就脫落下來,直到現在還埋在巴比倫城的廢墟裏。現代發掘者從廢墟中找到它們,拿來一瞧,在泥章的一麵印有商主的姓名,而另一麵則留有打包的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