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代序 從文化的視角關注社會現實(1 / 2)

胡秉俊與他正在讀大學的愛女胡瀟合著《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述論》,請我點評並為之序。

秉俊1978年考進大學,1982年參加工作,十五六年前在蘭州大學讀文化傳播方向碩士研究生時是我的學生,而且是那批碩士生中的佼佼者;胡瀟2008年考上大學,現在是在校大學生,年僅二十出頭。父女二人為何共同關注甘肅曆史文化這個課題,怎樣進行研究、思考和討論,現在的文科大學生思想狀況如何,兩代人的認識能夠統一到什麼程度,這些疑問使我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從洋洋灑灑十幾萬字的文稿中,我讀出了作者的故土情結、文化積累和人生思考,讀出了憂思、探索、責任和擔當,掩卷長思,頗多感觸和感動。

其一,內容比較豐富,有一定的知識性。《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述論》是一部深度思考甘肅文化特色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的專著,由甘肅史前文化之謎及思考、甘肅人文地理環境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及協調、絲綢之路文化興衰對甘肅人文思想的深刻影響、甘肅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四個大專題和結語共五個部分組成。作者深入探析古生物時代、石器時代、史前圖畫與類文字符號、甘肅地理環境及主要民族、甘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接軌、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早期商業文明對甘肅文化的影響、興盛的絲綢之路文化對甘肅的影響等問題,並就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文化旅遊資源的協調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深入思考。論述時間跨度大,筆端所觸最早涉及古生物時代,空間以甘肅為主,又不拘泥於一地。對史前文化、彩陶文化、始祖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遊牧文化、先秦文化、民俗文化及其在當代的延伸和發展,條分縷析,進行了氣派頗大的梳理與深思,並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論述中。正所謂:史料傳說,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所述所論,氣勢恢宏,大氣磅礴,與甘肅文化精神氣脈相通,內容之豐富,資料之詳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相信其他人讀來一定會有同感。

其二,思路比較開闊,有較強的現實性。談曆史文化並不新鮮,可以說前人之述備矣。談甘肅文化局限更大,要談出新意難之又難。可喜的是,作者緊緊圍繞甘肅文化傳承與發展這個主題,並以之為主線,深刻剖析曆史文化對甘肅經濟社會以及人文思想的影響,從文化的視野和角度,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甘肅是文化大省,各類文化資源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甘肅目前處在經濟社會“欠發達”甚至“落後省份”之列。麵對甘肅在新時代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困難和困惑,我們聽到的要麼是無關痛癢的議論,要麼是自嘲式的揶揄,還有發泄式的抱怨,以及老生常談或者不切實際的措施和辦法。這本述論則立足現實,著眼於解決問題。雖然有些想法未必成熟,但其中閃爍出的智慧的火花,足以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聯翩。例如,論述孤竹君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堅持操守,不吃周朝糧食,逃奔到甘肅渭源縣首陽山隱居的曆史事實,他們聯係到現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資源挖掘與整合,如此創意:“伯夷、叔齊逃奔的過程中,可以展現甘肅的黃土高原風貌及人情風俗;他們隱居首陽山可以展現這裏的優美風光;他們‘采薇而食’,可以推介甘肅著名的特產‘薇’等原生態純綠色無汙染野菜。”又如:他們引用一位作家朋友的設想,“以甘肅秦安大地灣彩陶文化為依托,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結合交融為背景,以長江、黃河、昆侖山、草原、沙漠等自然要素和神話傳說、遊牧文化、農業文化等為素材,通過古樸原始的舞蹈、音樂、故事,表達自由時代遠古人類進行文明創造的精神氣息”創作一部史詩性的大型舞劇。還有,談彩陶文化的發展及文字來源,談絲綢之路文化的興衰,談隴東古代與中國農業文明的關係,談開發與生態環境的矛盾,等等,不但時有創見,而且頗具現實意義;而任何科學研究如果離開了現實意義,都隻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