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地灣到莫高窟,厚重的文化底蘊,與經濟社會欠發達的現狀多麼不協調;豐富的旅遊資源,低層次的開發,敦煌這塊“金”字招牌到底有多大;過早過度開發的惡果,應該由誰來買單?
銅奔馬是中國的旅遊標誌。
2002年2月22日,一尊原大複製的鍍金銅奔馬被作為國禮贈予美國總統布什。同年,銅奔馬被國務院列為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這件珍貴文物的故鄉在哪裏?在甘肅。銅奔馬於1969年9月從甘肅武威雷台漢墓出土,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銅奔馬代表著漢朝不可阻擋的凜凜威風,從絲綢之路重鎮、曆史文化名城武威騰越而起,承載著中國旅遊事業走向世界。20多年來,被稱為21世紀朝陽產業的旅遊事業確實給有些省份帶來巨大的商機與經濟騰飛,但是,在銅奔馬的故鄉甘肅,旅遊業的發展狀況如何?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熱潮中,甘肅形成了行、遊、住、食、購、娛六大要素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產業結構體係和產業經濟規模,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覆蓋全省的旅遊景區網絡和以古絲綢之路為主線、以蘭州為中心的西、南、東三大旅遊線路格局。雖然如此,甘肅的旅遊經濟卻未能像天馬一樣實現騰飛的夢想。有個頗為流行的調侃性“段子”這樣說:“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肅境內;看過《讀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肅出版的;吃過牛肉拉麵,不一定知道是蘭州人做的。”民間的反映是這樣,官方呢?在2004年底召開的甘肅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時任省長陸浩這樣描述甘肅省旅遊經濟發展:“甘肅作為旅遊資源大省,有些資源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這些年依托這些資源發展旅遊產業,自己和自己比發展還比較快,但同全國比,我們的差距卻很大。”根據甘肅省統計局調查顯示,甘肅旅遊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發展,從最初的1979年接待入境2485人次,創彙41萬美元,發展到2000年接待入境旅遊者21.31萬人次,創彙5463萬美元,平均發展速度分別達到23.61%和26.23%;國內旅遊人數2000年達到732.7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8.58億元人民幣,全省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3.09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我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6%,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5%。外彙收入相當於全省出口貿易總額的13.7%。2004年,甘肅省旅遊接待總人數為973.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43%;旅遊業總收入為55.25億元,增長134%;接待入境旅遊人數23.67萬人次,增長133%。2008年,甘肅省政府印發了《甘肅省旅遊產業實現“三年翻番與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以2007年全省旅遊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為基數,到2010年翻一番,即全省接待旅遊人數達到4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230億元、旅遊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2009年,全省旅遊業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以上。2010年全省接待國內外遊客429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37億元人民幣,比三年前分別增長107%、105%,全省旅遊業主要指標均比上年增長21%以上,其中旅遊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三年前的4.3%提高到6%。
縱向相比,似乎有很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與其他旅遊業發達的省區相比,甘肅旅遊經濟仍然遠遠落後,排在倒數幾位。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距?如果說是因為旅遊資源不豐富,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彙處,地形地貌複雜多樣,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大漠戈壁、沙漠綠洲、黃河風光等為代表,其中,具有原始特色的西部大漠戈壁、雅丹地貌、草原風光、冰川雪地和橫貫甘肅近千公裏的黃河景觀對海內外遊客吸引力最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多姿多彩的高山大川間,分布著以藏、裕固、保安、東鄉、蒙古、哈薩克等少數民族濃鬱風情為特色的民族風情資源,這些都是獨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風光,而且大多呈現古樸淳厚的原生態狀況,是現代人回歸自然、棲居靈魂的最佳去處。如果說文化品位不高,以絲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三國文化、長城文化、先秦文化為代表的人文資源特色交錯分布,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堡、古代墓葬、曆史文物等多種類型的古代文物資源隨處可見。而現代興起的大型黃河發電站、衛星基地航天城、引大入秦工程、景電高揚程提灌工程和大型軍馬場等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如果說是旅遊景點知名度不高,甘肅曆史文化悠久,考古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有1000多處,遍布全省各地,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就誕生在天水,隴東是我國最早的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涇河、渭河流域孕育了秦安大地灣、馬家窯等史前文化,甘肅彩陶以悠久的曆史、豐富的類型和精美的飾紋而著稱於世。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漢唐以來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戰國、秦、漢、明等各個朝代的長城在甘肅境內都有遺存,綿延多公裏,而且保存比較完整。玉門關、陽關、嘉峪關、莫高窟、榆林窟、鎖陽城、大佛寺、馬蹄寺、武威文廟、魏晉壁畫墓、炳靈寺、麥積山石窟、伏羲廟、道教聖地崆峒山及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等文物古跡名聞遐邇。這段絲綢之路上,還出現了銅城、鎳城、鋼城、石油城、航天城等新型城市,在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另外,甘肅有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史,眾多寶貴的革命遺跡是甘肅進行革命教育和發展紅色旅遊的基礎,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慶陽華池南梁革命紀念館、迭部臘子口戰役遺址、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以及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等經典,都是得天獨厚的紅色旅遊資源。
甘肅省旅遊業繼實現三年翻番目標任務之後,自加壓力,要在五年內實現翻兩番的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全省旅遊經濟總量要在“十一五”末的基礎上實現快速增長,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8%,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0%。到2015年,旅遊總收入達到GDP總量的8%,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1年7月30日開幕的“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就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重大舉措,是實現旅遊業跨越式發展過程中甘肅的大手筆,內容涉及旅遊合作、項目洽談、商品展銷、體育賽事、高端論壇、學術研討、精品劇目演出、隴菜美食品評、葡萄美酒鑒賞、汽車越野拉力、民族風情表演、旅遊攝影大賽、駐華使節考察、形象大使選拔、文化遺產展演等15個方麵,對展示甘肅良好的旅遊資源、人文風情、旅遊環境,擴大甘肅旅遊品牌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經濟發展資料表明,經濟越發達,文化產業也越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文化產業2000年也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其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甘肅的旅遊資源不但豐富多彩,而且,是自然風光還是民俗風情,無論是古代文化遺址還是現代文明麵貌,文化產業和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很有特色的,可是,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人民迫切需要發展的時代,甘肅省的旅遊經濟為什麼不能真正實現騰飛呢?其中存在的製約因素很多,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麵進行分析。
以這個題目做文章的專家學者、領導幹部很多,研究出的成果也非常豐富。在甘肅民間,人們即便在非正式的聚會中,也常常談論這些問題,大家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無論如何,大家的問題都源於一個目前甘肅經濟文化發展還存在著的現實矛盾:以秦安大地灣、敦煌莫高窟等古代優秀文化為代表的豐厚資源,尚未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就是說,古代文化的輝煌與現代經濟的欠發達很不和諧。旅遊與文化緊密聯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也才能夠可持續發展。秦安大地灣考古發掘結果震驚中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找到了仰韶文化的祖先,發現了大地灣文化,從而使彩陶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經考古專家20多年發掘、整理和研究,陸續獲得農業、製陶、文字、建築、繪畫等一係列重大成果,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曆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到距今約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時,彩陶製作技術已非常成熟。二期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融造型、雕塑、彩繪藝術於一體,被專家們確認為迄今為止我國史前雕塑藝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F901地麵上一幅黑色顏料繪製的畫作,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獨立存在的繪畫,改寫了中國美術史,將其前推了2000多年。敦煌莫高窟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壁畫描繪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內容,保留了大量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而壁畫所繪的大量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簷,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曆史,許多著名畫家作品多已失傳,而敦煌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20世紀初,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發現的文物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陳列起來,就是一座超過25公裏長的世界大畫廊。早在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